晁错这个名字不知道大家在浏览秦汉历史的时候有没有记住。他为汉朝的进一步稳定和统一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采用了他的《守边劝农疏》,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文中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错又上了一篇《论贵粟疏》。这篇疏强调重农抑商,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和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文帝听取了晁错的建议并采取措施,对当时国态发展和巩固国防,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汉文帝时,晁错曾提出削弱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很赞赏,但却一直没有采纳。而太子刘启却很赞成晁错的建议。晁错一定没有想到,正是他的这个削蕃明策为自己的死亡深深地埋上了伏笔。
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提拔晁错为内史。晁错常常单独觐见景帝,和景帝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许多法令都是经晁错修改订立的。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
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于是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同时令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众诸侯一片哗然,虽强烈反对,但又惧怕皇帝的威慑,许多大臣和诸侯开始憎恨晁错。晁错的父亲认为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一定会遭到各诸侯的怨恨。多次劝解无效,最终服毒自尽。
在景帝下达削藩令的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得知消息,立即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时逢窦婴入宫,当时下令削藩时,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窦婴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可依七国所愿,杀掉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景帝思考了很久,最终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而叛乱并没有平息。清君侧其实只是叛乱的借口,诛杀晁错当时简直就是“众望所归”,对朝廷内部堵塞住了反对削藩和与晁错有恩怨的忠臣之口,又对朝廷外部为被削诸侯王报了消藩之仇。景帝因错杀了晁错而后悔不已,降诏讨伐叛逆之军,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可惜,一代谋臣就这样葬在了自己挖掘的坟墓之中。感觉世界万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没有人能够预测现在对未来有多大的影响,但是我们总会在现在的各种结局中找出事发的原因。一切都在变化,一切又都像是在有目的的变化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