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世界被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没有极限?
大致看来,世界的一些部分似乎是可以认知的。比如我们能「理解」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
如此之例,不可胜数。似乎可以认为世界是可以完全被认知的。但注意到开头的四个字,「大致看来」。即上述推导是不完备的。
我们需要考虑一个深刻的问题,即「真实」是什么?是否存在绝对的真实,「绝对的真实」在哲学上被称为「究竟真实」。与其对应的,便是「相对真实」。
我们能不能认识「究竟真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知晓。
曾有人经过粗略的分析,得出了我们不能认识真实的结论。他的推导是这样的:
我们的观测都是有误差的,我们只能对「真实」作出一个估计,而被估计出来的那个数值,不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的推导是不严格的。
通过「误差」进行的论证,预先作出了一个假设:即真实是存在于一定范围的,它「大概」在那儿。或者说,其存在的位置,是可以用误差分布函数描述的。
然而这样的假设似乎也是有问题的。
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缸中之脑」。假设了一个独立的大脑,外部连有电极和电脑。电极可以收发信息,电脑对大脑的信息进行计算和反馈。站在在大脑的立场上看,它可能是在「地球」上。然而可能还存在更高层次的「真实」,即「究竟真实」。
这便是《道德经》开篇所谓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里粗浅的推导,还不能知晓「究竟真实」是否存在。
暂时忘记「究竟真实」,来研究「相对真实」的意义。我们的「相对真实」,或者大多数人认为的「真实」,是随时变改的。
从最开始时的「眼见为实」,到后来的机械决定论,以及后期的误差,其实都假定了一个「真实」的存在。
从而我们的一切科研活动都为追求「那一个真实」而运作。
- 眼见为实的阶段,我们描述事物,接近于定性,以及「唯像学」。
- 而对真实有了进一步理解之后,有了机械决定论,很多科学家做「增加精度」的研究。
- 进而,又对误差分布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有了「第三种真实」。
总而言之,这三种,或者更多的「真实」,都可能是相对的真实。
探寻「究竟真实」的,其意义可能在「相对真实」之中。
而「究竟真实」的存在性亦存疑,则此处变为对「物质」本质的疑惑,而这个疑惑的意义,似乎比追求「究竟真实」的意义,更大。
我们可以认为理论力学与牛顿力学是两种「相对真实」。理论力学可以通过某一种「映射」,对映到牛顿力学,甚至映射到更加广阔的力学体系之中。
此即多个「相对真实」通过某一些映射联系并统一到一起,并且,站在「究竟真实」的视角看,两种力学的地位,似乎是平等的。
这样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浅薄的结论:
- 如果存在「究竟真实」,则各个「相对真实」面向「究竟真实」而平等。
- 如果不存在「究竟真实」,则各个「相对真实」天然平等。
即讨论那一个「真实」更加真实,是没有意义的,此处似有「庄周梦蝶」的意味。
这样的想法,可以给科学研究带来更加大的自由空间,即我们可以平和、平等的看待各个「相对真实」。我们可以追求更加简洁的真实,然而对简洁的追求,只是一种近乎信仰,或者美学追求的东西。在这样的「自由空间」里,Mathematica的作者 Stephen Wolfram 对细胞自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可能构建宇宙的结构。
然而终究,这也是千万个「相对真实」的一部分。从真实的角度看,只要某一种「相对真实」可以通过某一种映射,投射到我们的「视觉真实」、「仪器真实」、「人脑真实」之中,他们便在本体上是天然统一的。
网友评论
每个人拥有一个表象。
我们应该止步于表象,还是要探寻本质?
在表现和本质之间,是否存在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实际上,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落幕后,大家已经差不多放弃了【探寻本质】。
不过,新近又有各种复活本质的方案,比如命名的因果联系。
这些理论都寻求一种内在的融贯。
我想大概是因为:毕竟不能真的止步于【每个人拥有一个表象】
很认同他的这个观点。炼金术和化学的分家大概就可以看作是对这种内核的两种探寻方式的分野吧。
最近变得好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