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老师,刚好是她初中班主任。性格内向,每天捧着书本,认真学习,写字,不善于和同学们交流。
那时,家里条件有限,母亲在家种地,很辛苦。奶奶是家里总管,对农作务播种运畴帷幄,人情往来,精打细算。父亲的工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家在农村,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学生的食堂,每日三餐都是玉米粥,粮食是从家带来的玉米面,柴也是每周末到校时,从家里挑过来的,一斤粮,三斤柴。每星期六斤面,二十斤柴,翻山越岭,行走近三十里路。也许是为了省粮,也许是为了省力气。很多同学两个人打一份饭,或者三个人分两份饭,菜是从家里带的干酸菜,没有营养,只有油盐,下饭吃。
她选择和别人分享一份饭,这样,每星期只需十斤柴,三斤粮。初春以后,天气越来越长,本来正在长身体的年龄,吃半碗饭,不到两节课,肚子就饿得咕咕乱叫。饥饿像一条虫子,在身体里每个细胞里爬行着。很多同学家里都备有干粮,蒸馍馍,炕馍干,当饥饿来袭时,啃几片馍干解决问题。
她家有粮,可经历过饥饿的灾年之后,奶奶特别节省,生怕粮吃完了,又得挨饿。母亲做饭,偶尔洒了一些面,奶奶会嘀咕母亲浪费,不会过日子,多次为这事和母亲绊嘴,母亲吵不过奶奶,总是以泪水收尾。
她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别的同学一样,带些干粮上学啊!可看清楚家里的状况,再也没有勇气提要求了。父亲总是叮嘱母亲,周末要改善生活,心疼她一星期饥肠辘辘的胃。一般也只有家里来客,才能炒肉,或者油炸食品。母亲笑了,看着从饥饿牢里爬出来的她,吃得满嘴油腻。
父亲在班上,不点名表扬了她,上学从不带干粮,并且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她听了,心里一片荒凉,谁懂一个青春少女,为了面子,咽下多少委屈,忍饥挨饿的滋味,拼命抑制自己的食欲。看书,寻找精神粮食,填满饥饿的“胃”。
多少次晚上,饿得睡不着。饥饿像食菜虫,一点一点啃啮着她敏感的神经,每一秒都是煎熬。她想像着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生活,自己就幸福多了。在这种“画饼充饥”式的自我安慰里熟睡。
她理解家人的不容易,从土地里抛食物,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相比上一辈人,上学就食野菜,汤汤水水度命,可每个人心中都有革命理想,活得激情高涨,热血沸腾,越艰苦越斗志昂扬!自己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奶奶总是在她耳边叨念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农村的孩子,上学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好好珍惜。“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她懂奶奶的心思,渴望她跳出“龙门”,走出大山,不用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
她将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每门功课都力争上游,尤其是英语,接近满分状态。老师喜欢的她刻苦努力,不骄不躁,同学们敬佩她,名利的光环一直笼罩着她。
她是村子里唯一上学的女孩,越是落后的地方,男尊女卑思想越严重,总认为女孩子长大了,要嫁人。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有什么用呢?浪费钱,不如在家学针线,学厨艺,学怎样种庄稼。
她多么辛庆自己,拥有明智的父亲,淡泊名利,一生只求家人健康平安,儿女学有所成。
中学时代,最苦的环境里,磨练出最坚强的意志。她觉到学习是最快乐的事,学习是一条光明之路,一直通向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