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土故事简书优秀作者文诗荟萃美食
记忆中的年——年糕,粽子和松糕

记忆中的年——年糕,粽子和松糕

作者: 星尘星尘 | 来源:发表于2018-04-04 14:37 被阅读403次
    年糕

    寒假前后家家户户就备下糕米做年糕了。泡了水的糕米盛放在大竹筐里,用清水一遍遍地冲洗,奶白色的汁水流泻,直到水变得清澈。

    到加工厂加工好年糕后,再用板车拉回。大人们把刚出锅的年糕揪出几块,给孩子们先解解谗。吃了个肚儿圆后,我们小孩子就在板车后面推着一路回家。

    得到了犒赏和肯定,一进门,我们便自告奋勇地搬年糕。拎不动很多,我们就抱在怀里往家里搬,年糕还有温度,我们脸上漾着脸,就仿佛抱着胖娃娃那般开心。雪白的年糕整齐地码放在竹席上晾晒,晾上个四五天,方可落水。

    每家每户都置办泡年糕的大缸,那一二百根的年糕就养在里面,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尽。

    年糕在我们的眼里除了年年高升之意,还有一层就是丰足盈余的意思。有米有糕,日子才过得安心知足。

    农家节俭,平常日子粗茶淡饭果腹。平时大都吃菜年糕:白菜炒年糕、油菜炒年糕、波菜炒年糕、黄花菜炒年糕、荠菜炒年糕等。如果家中有孩子谗了,大人则做个鸡蛋炒年糕哄哄孩子。大蒜牡蛎年糕是用来待客的。

    年关越近,年糕里的配料越多,肉片、蛋丝、香菇干,黄花菜干,一一粉墨登场,吃得一家人眉开眼笑。

    有一回,我去海岛上做客,那里还用鱿鱼丝炒年糕,那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还有一道菜是鲜黄鱼下年糕片,鲜嫩美味,无与伦比。

    农家平时一般炒年糕或下年糕。遇到有宴席时,蒸年糕片就成了主食点心。吃完了大鱼大肉,最后几片冒着香气、滑嫩雪白的年糕片下肚,真是赛似神仙似的待遇。

    尤其是有客人的时候,主人不光要劝酒,还得劝吃年糕。热情的主人总是生怕客人吃不饱,尽可能让他们都吃下几片扛饿的年糕。如果客人对主人的年糕赞赏一番的话,那就是主人获得更多面子。一餐饭吃得宾主尽欢,其乐融融。

    家乡的风俗最是难以理解,为什么过年要吃粽子,我也不知道。总之,就是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的又是锡饼,确实莫名其妙。

    番薯粽

    年糕下水后,就要张罗着包粽子。番薯粽是我们的最爱。为什么不是肉粽子?这得追朔到上世纪的大跃进时期。那时粮食减产,农民生活益艰。别说是肉粽了,就连白米粽子也包不起。糯米也是个稀缺物,倒是山地多,红薯有了丰产。聪明的主妇们把红薯擦成丝,剁成米粒大小,和糯米拌在一起包起来。这样,那一年,人们还是吃上了粽子。

    没想到掺了番薯的粽子不光软糯香甜,而且爽口不腻,这个做法便一年一年地流传下来。

    从此,番薯粽子成了我们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吃食。一来,番薯粽糯而不腻,又容易消化。二来,人们为了忆苦思甜,追忆往昔的艰苦岁月,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大年二十几,主妇们赶集挑选粽叶,男人们在竹竿上拴上镰刀割棕榈叶。棕榈叶去粗梗后撕成丝,和粽叶一起在大锅中的沸水里煮。煮好后连汤盛在大木盆中,用干净棉布在水中反复清洗,再正反面理好并相叠放。

    大木盆中盛放拌好的糯米和番薯丝,大家伙儿围着木盆包粽子。她们轻声细语地拉家常,手中的活儿却不停——裹好的粽身用棕榈丝麻利地扎两圈,拇指、食指一旋就打好了活结。这样一个青黛色的菱角粽就被摆入了篓中。

    最开心的莫过于我们孩子,我们在旁边嬉戏玩闹,有时把目光落在粽子上,眼看着篓子越堆越高。

    直到篓子被提进厨房,一个个粽子被挨放在锅中,在大铁锅中累得冒尖儿。灶膛里的火滋滋作响,我们在冒着粽香的厨房跑进跑出。我们企盼着,等待着,像青草地上撒欢的小马,又兴奋,又着急。

    对于番薯粽子我又是极挑剔的:粽叶清澈半透明,外形硬朗、菱角分明的才能入我的眼。还有糯米和红薯丝的比例也很重要。红薯丝太多,粽子太软还不成形,也不够香;糯米太多会又腻又粘牙,那就不称心了了。这就如一个美人,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恰到好处才是最完美的。

    外婆说,选红薯也很关键。有一种泛红的番薯煮熟会发黑,包成的粽子也不漂亮。白番薯丝包粽子也不是最佳选择,不够软糯,色泽不佳。记得外婆擦的一种番薯丝呈奶白色的,生吃时甘甜清润。做好的粽子泛着杏黄,蕴着米香叶香,当掀开粽叶时,露出莹润丰泽的粽身,如珠玉,似香蕊,阳春白雪,俏然争宠。颜值高的粽子,才能入我胸怀。

    外婆知道我有个吃冷粽的嗜好,她总是在桌上给我备好一个小粽子。冬日的暖阳晒得大院暖烘烘的,朝南的石板壁也被太阳烤得暖和。我轻车熟路地解开粽子,右手托着下部的粽叶,靠着石板吃起来。果真是冷粽子最为香甜柔滑。冬日艳阳下吞食冷粽,如春日花草香的原野一阵沁凉的东风拂过,那滋味是热粽子无法比拟的。

    不知哪一年,村里突然流行起在番薯粽子里掺入泡发的赤豆或绿豆。在爱豆的食客眼里,原本香糯的粽子增加一味怡人的豆味,那可是锦上添花。可对我来说,那就是痛心疾道的煎熬。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汝之朱砂痣,吾之蚊子血。我无法忍受原本清润香甜的粽子泛着一股令我抓狂的豆香。用现在的话来讲,豆,那是个什么鬼。

    我抓了几只粽子往隔壁去,堂弟阿节正在院前不知为何生闷气。我说明子来意,换几只粽子。当我满怀希望地解开一看,立马就晕倒。靠!他家居然是番薯绿豆粽。彼时,番薯粽子上星星点点半开花的豆子简直就是一堆堆麻雀屎。

    阿节的弟弟阿约正捧着一颗冷豆粽吃得欢,我和阿节心有灵犀地把目光汇集在一起,再恶狠狠地剜向他弟弟阿约——豆粽也吃得那么香,不可理喻。我和阿节又愁眉不展地交换了一下眼神,果然是英雄所恨略同。

    路过的堂哥阿勤看见了,我们向他诉苦,表示很不喜欢红豆或绿豆粽子。阿勤哥哥向我们拍胸脯保证,他拿其他粽子跟我们换。

    阿勤差了他弟弟阿俭过来,大海碗里装几个粽子。打开一看,顿时我们傻了眼。只见莹黄的番薯粽上嵌了颗颗黑里透亮的巨型豇豆,豇豆色浓,周围的糯米和红薯丝晕染成一圈黑紫。我气得差吐了三缸血。阿节抚着下腹,把豇豆粽往弟弟阿约面前一推:“都给你吃了!”

    我们央求自己的母亲重新包一锅纯正的番薯粽,母亲们没答应,一则忙,二则不能惯着孩子。为了表达对番薯粽的忠心以及突出其不可代替的重要性,阿节绝早餐了。年底和正月的早餐一般都吃自家做的粽子,这就意味着连着七八天阿节都没有吃早餐,用以抗议豆粽是多么的可恨。

    那几日,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搬了方凳当桌子,架好小竹椅并铺上稻草做的蒲团。我剥了豆粽,撒上白糖,另外旁边放一个空碗,还有一个碗盛满白开水。并非吃豆粽需要仪式感。而是我要把一粒粒豆吐出来需要时间,吐出来的豆子收集在碗里,还可以喂鸡。另外,那碗里的水是用来漱口的。万一我不小心吃到小半粒煮花了的豆呢!

    裹过小脚的长太婆拄着拐杖路过,她用拐杖敲击着青石板路笃笃作响:“看我们金家这两个孩子,一个倔成这样,一个娇里娇气,长大后可怎么了得!”

    经过这次以后,我们两家再也没有包过豆粽了。不过每年吃番薯粽子,我都会想起童年时吃粽子吐豆子的情景。还有,如果你认为我值得你相知相交,那么,我们就相互交换粽子吧!

    红糖松糕

    说到松糕,每每都会让我谗上很久。松糕不像年糕,每家每户都有。松糕做起来工序复杂些,就算在冬天也不易贮存太久。做松糕需要一套模子也不是每家都会有的,一套工具往往这家用了,再借那家。

    在我的记忆里,松糕粉是事先磨好的粗粉,也是糯米粉和普通米粉按一定的比例。粉中掺白糖或红糖,掺白糖的雪白松软,掺红糖的香浓呈褐色。上面常点缀红枣、桂花,核桃或莲子,或者是用菠菜叶装饰也别出心裁。

    松糕也不容易做,听大人们说有时会夹生,或者太软不成型。做松糕时,大人们往往把多嘴的孩子支开。松糕太娇气,很忌讳多嘴的小人,哈哈。也有讲究的主妇做松糕之前给灶王爷上柱香,以保佑此次蒸糕成功。大锅注意火候,主妇们看到模子里松糕矮了一半寸后,便又默默地撒上一层湿粉。眼睛要紧盯着模里的松糕,熟了后口中念念有词,又小心地将松糕取出。确保完好无损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松糕,谐音为送糕,取其分享赠送之意。因为不是每家都会有,所以当一家做了松糕后,势必会往各家亲戚送去。也因为松糕不常有,显得金贵,所以邻里之间也会切片送去尝尝。送的人双手奉上,受的人双手接住,赠送的不仅仅是一份食物,接受的那可是满满的情意和祝福。

    松糕是多角等边的糕点,方正之间又显圆润柔美。这就好比做人,要刚正不阿,有时也需圆滑柔顺。白糖松糕如初雪堆砌,千里冰封,一清二白。红糖松糕如秋叶灿然,落日余晖,芳草斜阳。大年初一的贡桌上,如有一封松糕压轴,那最好不过。

    有了松糕,这个年就会增色不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忆中的年——年糕,粽子和松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bk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