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惠书屋论语读书
《论语》讲堂留影155

《论语》讲堂留影155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4-02-26 17:44 被阅读0次

    2024-2-27 一百五十五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继续来共同学习《论语·述而篇》的第六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一章是孔子对自己的弟子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如果一个君子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要把这四件事做好。
    我们在前面讲过,孔子教自己的弟子怎样去观察一个人,明确要求,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那在这里,标准又发生了一个变化,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
    首先来看“志于道”,就是首先要立志。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呢?符合大道的志。就孔子来讲,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立志。没有志你就无法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就像《大学》里面讲的那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最后呢,是“虑而后能得”,才有收获。所谓“知止”,就是知道自己为啥干的,知道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要知道自己要往哪去,只有这个问题明确了,才能“定”。“定”什么呢?就是定方向,方向明确了,才开始起步。
    同时,孔子在这里也强调,一个人立志一定要符合大道。如果一个人的志向仅仅是赚钱,这实在有点太单薄了。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毕生所追求的都是物质层面的,那生活上他必然会感到痛苦。因为啥呢?因为其最终结果,无论是不是实现,他都不幸福。
    因为物质上的追求很容易达到,但又最难以满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未得之,盼得之,既得之又患失之啊,就是整天陷于这种物质上的患得患失。不能实现痛苦,实现了以后有更大的欲望,则更痛苦。
    因此,孔子对自己的弟子提出的第一个要求,那就是“志于道”。然后我们来看“据于德”。
    我们今天往往把道和德连起来说,那就是道德。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甚至在道家的思想体系里,道和德,它实际上都不是一个层面的。“德,得也”,就是功能。你有一个社会的职位,你就要发挥它的功能。就是说,你要尽心尽责,做好自己的事。
    也就是说,一个君子在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后,就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做那些符合自己身份的,符合自己职业要求的事,来充分体现你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和作用。
    我们接着来看第三个要求,“依于仁”。这个“依”就是依靠,就是依从。一个君子要安身立命,必须依靠什么呢?必须依靠“仁”,仁者爱人。具体来讲,这个“仁”是有层次的,或者说既有上限又有下限,既有最高标准,也有最低标准。
    “仁”的上限,最高标准就是“忠”,就是“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它的下限最低标准,就是“恕”。啥叫“恕”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曾子对于孔子的思想核心加以解释的“忠恕之道”。
    一个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主动的、自觉的、自发的去关爱他人,时时事事都能够替他人着想。对其它的生命,甚至对其它的物件,也都有一颗仁爱之心。
    “游于艺”,这个“游”不是游戏的意思,而是广泛的涉猎。“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就是说,一个君子要想安身立命,除了前面的那三点以外,还要在礼法、音乐、射箭、驾车、读书、术数这些方面来磨练自己,提高自己。不能只是在嘴上去谈仁义道德,还要把这一切来付诸实践。
    需要大家注意的这个“数”,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学,而是“术数”。这个术数就是一种对周易的运用,就是对自己、过去、现在、未来通过一种方式加以理解,加以把握,认清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最后呢,我们来总结一下孔子对自己学生的四个要求,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要求自己的弟子以这四个方面作为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实践,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真正的能够使自己在社会上安身立命。

    钱穆注译

    〔注解〕

    志于道:志,心所存向。

    据于德:据,固执坚守义。道行在外,德修在己。求行道于天下,先自据守己德,如行军作战,必先有根据地。

    依于仁:依,不违义。仁者,乃人与人相处之道,当依此道不违离。

    游于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孔子时,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乐。故游于艺,不仅可以成才,亦所以进德。

    本章所举四端,孔门教学之条目。惟其次第轻重之间,则犹有说者。就小学言,先教书数,即游于艺。继教以孝弟礼让,乃及洒扫应对之节,即依于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德可据,有道可志。惟就大学言,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即志于道。求道而有得,斯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盖惟志道笃,故能德成于心。惟据德熟,始能仁显于性。故志道、据德、依仁三者,有先后,无轻重。而三者之于游艺,则有轻重,无先后,斯为大人之学。若教学者以从入之门,仍当先艺,使知实习,有真才。继学仁,使有美行。再望其有德,使其自反而知有真实心性可据。然后再望其能明道行道。苟单一先提志道大题目,使学者失其依据,无所游泳,亦其病。然则本章所举之四条目,其先后轻重之间,正贵教者学者之善为审处。颜渊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固难定刻板之次序。

    〔译〕

    先生说:“立志在道上,据守在德上,依倚在仁上,游泳在艺上。”

    孙中兴详解

    虽然本章没有主词,但是延续着本篇开始的孔子自述,恐怕还是应该在这样的脉络(语境)来理解比较好,这是“依脉络解经”的方法。

    孔子自述说:“我是立定志向实践修己安人之道,修德为依归,安人为目标,乐于学习六艺。”

    这章有四个动词(志、据、依和游)和四个名词(道、德、仁和艺)。四个动词古人都分别解释,四个名词也都认为有高下胪列的差别(道最高,艺最低)。我觉得“志于道”是总纲,其余三项是分别举例,也就是说,“据于德”“依于仁”和“游于艺”是孔子“志于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三种体现。

    “志”,何晏解作“慕也”,皇侃稍加发挥说是“在心向慕之谓也”,朱子的解释最有名:“心之所之之谓。”毓老师喜欢王夫之“心之所主”的解释。“志”当动词用,《论语》中有“志学”(《为政篇》2.4)、“志仁”(《里仁篇》4.4)和“志道”(《里仁篇》4.9)三种说法。这章只提到“志道”,显然只是比较一般性的说法,“志学”和“志仁”就是比较特殊性的说法。

    “道”的解释差最多:皇侃用很平常的语气说“通而不壅者也”。邢昺用道家的口吻:“虚通无拥,自然之谓也。”朱子转回儒家:“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刘宝楠也以儒家为本解释为“明明德亲民,《大学》之道”,我就称为“修己安人”之道。

    “据”和“依”应该是类似的意思,可是古注都不愿这么明说。何晏说“据,仗也……依,倚也”;皇侃说“据者、执杖之辞也……依者,倚也”;朱子说“据者,职守之意……依者,不违之谓”;刘宝楠说“言据者,据犹守也……‘依仁’犹言亲仁,谓于仁人当依倚之也。”我怎么看都是同义字。

    “德”和“仁”也是一体两面,我认为可以分成“修己”和“安人”两项。皇侃说“德,谓行事得理者也……仁者,施惠之谓也”;邢昺发挥何晏的意旨:“夫立身行道、为仗于德,故可据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乃谓之仁。”朱子说:“德,则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

    “游”字都被古注释家认为不如前面三个动词来得重要,甚至带有一丝瞧不起的意味:何晏说“不足据依,故曰游”,皇侃说“履历之辞也”,邢昺遵循何晏的说法,朱子说“游者,玩物适情之谓”,刘宝楠认为“游者,不迫遽之意”。

    “艺”,何晏说是“六艺”,皇侃进一步解释“艺,六艺:礼、乐、书、数、射、御也”;邢昺引古书作出不同的解释并且加以自己的评论:“《周礼·保氏》云:‘长养国子,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此六者所以饰身耳,劣于道德与仁,故不足依据,故但曰游。”朱子说法比较持平些:“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我觉得这些就是君子日常生活中的乐趣所在。可惜,后来大家都看不起“艺”,甚至觉得玩物丧志,读书人就越来越紧绷着脸,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的各种艺,成了“有才无艺”的“半人”,完全没“乐道”的样子。

    现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十字广场上立了两座牌坊,正反两面就刻着这四句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15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gz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