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道德经》第39章:名誉是衣裳

作者: 山谷清风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11:01 被阅读24次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从来凡是得道的: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难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宁静,难免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验,难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难免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难免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清静,难免要被颠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是把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所以最高的称誉是不需要夸赞的。因此不愿像王那样华丽,而宁愿像石块那样的坚实。

《老子》这一章阐述了“一”的重要性,这个“一”指什么呢?就是指道。万物只有具备了道,才会有德。天得道,才有清;地得道,才有宁,清、宁都是指德,万物只有拥有了“德”,才可能长久。

那么,失“一”就是失“道”,失道就会失德,就会走向衰亡。因此,老子主张“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像水一样不争,“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像这样积累起来的贵和高,才符合“道”这一自然的法则。

侯王都以孤、寡,不谷来自称,表达自己的寡德薄行,不能吸引人才来归附。只有主动降低自己的尊位,礼贤下士,才能得到有才之士的辅佐。

名誉只是外人给予的评价,就像华丽的衣裳一样,都是给别人看的。而“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人,不会在乎名誉,因为他们低调谦和,润物无声,哪里会有名誉呢?

《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名将,打了那么多次仗,都没有搞定,算什么名将?一战而定,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正的“古之善战者”,他们“无智名、无勇功”,历史上也不会留下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那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例都是小概率事件,在千年历史中,也就那么两三例,能博眼球,值得大书特书,但都只能用来作为典型供起来,不具现实的指导意义。

衣服太华丽,就会为其所累,即使得“道“、有”德“的人不会被其所累,也会带来“名人的烦扰”,盛名累人,盛名之下,也其实难副。

相关文章

  • 读透《道德经》第39章:名誉是衣裳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天无以清,...

  • 《道德经》第一章:你找到你的“道”了吗?

    今天读《孝经》的时候,想到可以在每天日更1000字的文章,写一写我是如何理解《道德经》的,把《道德经》读透...

  • 读透《道德经》

    为什么要读《道德经》? 《道德经》相传是春秋时期李耳写的,李耳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471年之间,人称老子,他是我...

  • 读透《道德经》第26章:冲动是魔鬼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 名誉的本质

    名誉就是钱和权,如果以为有一分钱一点权力都捞不到的“名誉”存在,那就是被骗了。 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

  • 读透《道德经》第51章:以德服人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

  • 读透《道德经》第38章:取舍之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 大暑前后,衣裳溻透

    大暑前后,衣裳溻透 小暑过后不久,紧接着就是大暑了。上次说到小...

  • 脾气不好之人的福音

    日更第46天 曾听白岩松说,20岁时,读道德经,感觉里面的语句很酷。等50.60岁时读道德经,可以养生。 今天来分...

  • 《道德经》学习笔记

    《道德经》(王弼注本初读)学习笔记1。 《道德经》作为千古经典。不是一天两天、一遍两遍就能学懂弄透的。所以,我准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透《道德经》第39章:名誉是衣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hb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