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道德经》第38章:取舍之道

作者: 山谷清风 | 来源:发表于2019-07-06 16:15 被阅读17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者不彰显德名,因此有德;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无德。上德者不固执于某一德名道貌而去作为;下德者却总是以德名道貌去多作多为。出之于仁爱之心的作为是不恃德名的;出之于道义责任感的作为则以显摆德名为凭恃;出于礼仪的作为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应答,人们就振臂拖拽,强行履行。

所以,离开了道才会去考量用来表示道的程度的德,德位的沉浮才凸显出仁爱之心,仁爱之心的疏失才去激发社会的道义责任感,道义责任感的消退才又去修订各种礼仪。

礼仪是因以忠诚、信用为其主要内涵的道义感召力日趋淡薄时的产物,由此社会开始走向混乱;各种现行的社会认知和见解,不过是此前行道的衍展铺张,用它来踏上新途,那是愚蠢的开始!因此,放浪形骸的大丈夫,只向日趋敦厚的方向不断进取,绝不受处于浅薄未端的礼仪的拘束;去求其之所以然的核心真髓,绝不受一时的衍展铺张的羁绊。

所以要有所取舍。

本章是《老子》下篇的第一章,《老子》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主要讲“道”,下篇《德经》,主要讲用来衡量道的程度的“德”,上下两篇合起来就是《道德经》。

儒家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后立言,德,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众多士大夫们终生奋斗的目标,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品德、品格,或是人品。

老子认为,有德行的人,不会去过份地彰显它,因为鼓吹自己的德,本向就是失德的表现,这一点很好理解,一个人如果经常对人说自己人品如何好,反倒会使大家怀疑这个人的人品,因为人越是缺什么,就会越会去强调什么。

社会如果越混乱,就越需要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约束。除非进行重大变革,否则根本就用不着严刑峻法,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哪里会经常有破获重大盗窃案新闻?又哪里会有老百姓因为拾金不昧而得到表彰的机会?

混乱才需要拔乱反正,才需要正本清源。

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要志有定向。立志做什么样的人,就最有可能成为什么要的人,如果想做一个不役于物的大丈夫,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更不会受世俗礼仪的束缚,而活在别人的想像之外。

相关文章

  • 读透《道德经》第38章:取舍之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 从《红楼梦》中凑份子想到的

    今天读《道德经》,读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想起《红楼梦》第43回,王熙凤要...

  • 缘赢:《道德经与智人时代》十三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与智人时代》(十三)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在第9章,讲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在第17章,讲到功...

  • 2019-06-17

    坚持系统读《道德经》第67天。 早起学习第67天. 体重:70Kg 跳绳:0 眉心舒展,面带微笑 天之道,其犹张弓...

  • 总结

    #日程管理420 今天其实日记有两个灵感,做了一下取舍,删了其中一个灵感。 【输入】 读《道德经》第61章,启发:...

  • 读透《道德经》第49章:圣人的养成之道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

  • 《道德经》第一章:你找到你的“道”了吗?

    今天读《孝经》的时候,想到可以在每天日更1000字的文章,写一写我是如何理解《道德经》的,把《道德经》读透...

  • 取舍之道

    “取”与“舍”常常是人们在面临选择时最为纠结的:无尽的欲望使他们希望取得更多,忙碌的生活又使他们疲惫不堪,希望舍...

  • 取舍之道

    有舍才有得。你拿了月薪一万,你得付出时间和努力,所以你陪伴家人的就相对少一点。 你陪伴家人很久,却...

  • 取舍之道

    一 做产品好比果农修枝,剪掉多余的枝桠,保留有“潜力”的枝条让其生长发展。生物学中植物的生长素存在“顶端效应”,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透《道德经》第38章:取舍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op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