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没有开车,中午下班的时候步行回家。冬阳普照,路过大街小巷,温暖的阳光慵懒的洒在大地,腌制的各种腊货跟凑热闹似得挤了出来,街道两边成了大大小小的晒场,或是挂在光秃秃的树干上,或是悬在门前横档的竹杆子上,鸡、鸭、鹅吊长了颈子,香肠也一串串的排起了队,腊肉在阳光下被抽干水分,晒得冒出了“滋滋”的肥油,似乎是在提醒着大家,快过年啦!
老舍先生曾在《北京的春节》里这样写道:春节是腊月起拾掇忙活,是正月里飘香欢喜,是岁尾年终之时的美味佳肴,是新故相推之际的红火气象。可不嘛,“从来年是有情日”,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这种氛围感和仪式感便是“年味”,这“年味”拴着的正是千家万户的团圆情,一年到头“烟火气”最重的时节,便正是这洋溢着满满“年味”春节前后的日子。
只是不禁会有些感慨,现在的“年味”好像变淡了。想想我们小的时候,“年味”是小孩子过年早早买好的新衣,却是摩挲了很多遍怎么也舍不得穿,一定要端端正正叠好放在床头,等着初一早上醒来再穿;“年味”是年关将近时妈妈一遍遍的催促,叮咛着爸爸快快把家里的大扫除搞起来,扫屋顶爬窗台抹玻璃,连孩子也拿着扫帚抹布加入了进来,全家一干就是一整天;“年味”是大年三十一早贴春联时用的现熬的浆糊,那时连春联很多时候都是请写字好的老人帮忙写的。“年味”是赶集时买的琳琅满目的糖果、花生和瓜子,“年味”是除夕夜里声声入耳的爆竹,“年味”是一家人不睡觉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敲响的钟声,“年味”是承载全部心愿的压岁钱,“年味”是忙活一整天的手工年夜饭……
现在的年夜饭越来越丰盛,很多家庭也早早的在饭店就定下了“除夕套餐”;也有了全年无休的商场超市,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囤积年货;小孩子的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费尽心思的留到年初一;印刷的春联满大街都是,也很少有人家用浆糊了,随便的透明胶纸一粘,费不了十分钟功夫;没有小孩会熬一整夜守岁,人们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
“年味”越来越淡,怕是到最后春节也就沦落成普通的法定节假日,而儿时那浓浓的“年味”,也只能去记忆的深处慢慢寻找、细细品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