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释道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六)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六)

作者: 悟庄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06:07 被阅读2次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接着上面的话,这里再申明一下。

“大道不称”,因此,怎样使道昭然明白,实则都已离道甚远。如同前面庄子讲过的:“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三”就不是道了,只是我们知见的“想当然”。道要怎么样才能让人明白,这要靠体悟,道是修成的,不是从书本当中看来的,也不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

“言辩而不及”,“不及”就是还没有到,争辩的双方都有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言辞越来越激烈,最后则是“过”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过江东,在东吴舌战群儒,批评那些江东读书人是“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所以说,会讲的不如会做的。毛主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政者必须不耻下问,要下问于人民,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六)

“仁”如果是有一定标准、有主观取舍,那就无法成就他人。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都是有局限的,只适用于小部分人,在那个标准以外的人,就“非我族类”。孔孟的理想是“王道”,但是今天这个世界,其实到处是在行“霸道”。我们看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其中就包含有“能仁”的意义,佛陀的仁爱是普遍于万物、周遍法界的。在佛的眼里,没有善恶,只有平等。这个平等是绝对的,不是世间讲分别的“平等”。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儒家是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只有这样的心量,才称得上叫“仁者”。

清廉太过,会让人产生怀疑。有一句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卑下时。”王莽年轻时候,舆论对他的评价很好,可谁知道,他却做了篡汉的贼子。这件事警醒我们,要学会识人知人,不要被假相、被那些伪装给蒙蔽了。不仅仅要察其言,还要观其行,观其志,待人、处事、应物,要用智慧去观照。智慧是怎么生出来的?靠定,定是由戒而来。戒是什么?就是“知止”。道家讲“止于不知”,不要去知道太多,所谓“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保持谦德,但是不要故作姿态,给人以虚伪的印象。

好勇斗狠的匹夫行径,难以成就大事。年轻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忍辱不是为了偷生,而是成就自己德行的途径。宽容的人不会去计较一些尺短寸长、鸡毛蒜皮,要担当大事,靠的是心量、见识。鹏鸟志在千里,岂会介意蜩鸠讪笑?何谓大事?佛教将生死看作人生最大之事,教行人时时把“死”字挂在额头,因此上,得失都不足忧虑。但是,学佛千万不要只学个“一心向死”,把自己搞得面有菜色,这不是诸佛所教。佛法在世间,须要在利益众生、庄严国土上成就。这一点,今天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没有将佛教的真精神显扬于世,这就失去了一个合格的佛弟子的责任,这实在是末法时代显露出来的衰相。

上面这五者,就是道、辩、仁、廉、勇,实际要讲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道。这五者本来是圆融的,可是人们却使得圆融的妙法,变得有了方隅。圆表示灵活,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圆融无碍的,彼此间并行而不悖。好像都市夜晚的霓虹灯,五颜六色,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辉。方形就有棱角,会格格不入,这都是人的我、法二执造成的。执着在“我”上面,因而自是非他,彼此都是方的,便不能圆融,而是互为妨碍。四川人形容头脑不灵光,不知变通的人,叫“方脑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切法都是圆的,一切法都是佛法,也都是庄子,只有通达无碍,才能活学活用。有门户之见的人,说明他思想肤浅、狭隘,心量太小,嫉妒和障碍别人,这种事在佛门里很多。所以,“道昭而不道”,真正的智者不屑于在口舌上辩解,唯有默然而已。

相关文章

  •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六)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接着上面的话,这里再申明一下。 “...

  • 读庄漫笔——《齐物论》(十一)

    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

  • 读庄漫笔——齐物论(十二)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下面这十二个字,概括了人的各种情绪变化...

  • 读庄漫笔——齐物论(十三)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讲完了上面一大堆话,庄子感叹到:“已乎,已乎!”也就是“罢了,罢了”的意思。...

  •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这句话是子綦指点学生“道”在何处,其中透露出的消息,就是我们要了解的宇...

  • 读庄漫笔——齐物论(三二)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什么叫“因是”,就是顺任万物的自然,“已”有...

  • 读庄漫笔——齐物论(三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接着上文“道通为一”,这...

  •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一)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怎么会隐藏起来,而...

  •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二)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儒和墨是庄子的时代,学术界的两大巨头,两...

  • 读庄漫笔——齐物论(三)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段文字。前面说过,子游见到老师的神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庄漫笔——齐物论(四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tq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