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阅读《近思录》给我带来的收获
通读完全书,我确实受益匪浅。在其中的收获我想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第一个部分是“孝道”之理;第二部分是“修身”之理;第三部分是“为学读书”之理。
首先是第一部分:“孝道”之理。
例如横渠尝曰:“事亲奉祭岂可使人为之?”这是说侍奉父母,祭祀祖先,岂可让他人来代替?提到这不免提起近年来出现的“代扫墓”现象。因为工作忙,所以没有办法回家陪伴父母;因为工作忙,所以祭祀扫墓经常缺席甚至是找人代扫。仔细想想,真的是因为工作忙吗?不是的,工作忙只是借口,你可以做一些小事来关心你的父母,你可以另选时间去祭祀扫墓。这不过在于用不用心罢了。
所以,为人子女,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孝顺。同时,你要懂得孝顺之道,懂得与亲人相处之道。这些都是生活的艺术,等待我们自己去慢慢体会。
然后是第二部分:“修身”之理。
在《近思录》中,《存养》《警戒》和《克治》三门都提到了修身,但三门的侧重点不同。先说相同点,三门提出了要减少欲望,养育本心,要自我约束,约束邪念等。这里是体现了克己复礼的思想。这种思想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好处呢?简单来说:在生活中,有许多祸根不过源于两个字“欲望”。因为欲望,我不得不犯罪;因为欲望,我不得不抛弃本心。但如果我们能够时刻约束自己,不让太多的邪欲控制自己,那祸事就不会发生。所以,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克己都很重要。
再来说说不同侧重点。
《存养》的中心思想是人要陶铸锻炼自己的精神气质,要注重精神修养,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成长自己。就我们自己来说,如果我们能不断通过锻炼来充实自己,培养气质,那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都是会不一样的。所以,精神气质对一个人形象塑造是十分重要的。
再来说《克治》,这一门中有对于“存天理,灭人欲”有独特的解释。程颢说:“饿了吃饭,渴了喝水,本是人间常理。如若贪吝之心泛滥,意欲奢华挥霍,便是背离常理,废弃了人之为人的当然本分。”所以我们灭人欲,这里的人欲是过度的、泛滥的、挥霍的人欲。所以,从这一解释来说,“存天理,灭人欲”是利于我们的发展的。因为只有我们压制住我们的过度的欲望,不泛滥,才能不断成长。
最后来谈一谈《警戒》这一门,在这一门中指出最终目的是成全人格。即通过戒警之道,修己治人。这里要求我们不得贪图安逸,不得骄傲;任何事情过犹不及;要勇于认识错误,讳疾忌医只会导致更大的错误。这三点,都是对我们不断成长的鞭策。通过吸收前辈人的金玉良言,我们会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
最后是“为学读书”之理
这里面包含了许多我们当下学习读书等教育方法。如在《为学》中,强调了为学要坚持不懈;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困难去磨练自己等。其中,它还说明了学习的目的: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如求经义,皆栽培之意。这主要是意思是说学的意义不止在于义理的培养与挖掘,也在于对自身的认识与探索。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致知》门中,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思想是学习要学会循序渐进,学习要学会融会贯通。当我们学习不得法时,往往可能事倍功半。比如我们只知道死学知识,没有将知识形成体系,形成一个框架,那么我们很难真正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当我们过急的去吸收一些知识,那很可能吸收的只是他的皮毛,精髓并没有领会到。所以,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我们都要学会融会贯通,学会循序渐进。再说说《教学》这一门中的教育思想,这一门里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因材施教和道德教育这两点。先说因材施教,应试教育不好的地方在于没有释放每个同学的才能,统一教育后的学生就像是一个模板印出来的,他们聪明但变通能力弱,他们是不同的但总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因材施教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才能,他们会尽可能的挖掘,这样的孩子通常创造创新能力都很强。所以如果有条件,因材施教会更好的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再说道德教育,现今有许多教育过分强调成绩,他们会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所以才会出现许多下毒事件、“药家鑫事件”,这就是当代学生道德教育缺失的体现。所以,从古至今都在向我们说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或许,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让道德修养成为我们成长路上开的花。
《近思录》:养育本心 存诚主敬(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