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人物读书
刺客:“勇”的多方位撰写

刺客:“勇”的多方位撰写

作者: 渊之鮀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14:07 被阅读19次

    一说到刺客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主角莱昂,这大概是经典的国外现代版刺客之一,如今称其为杀手,是属于认钱不认人的主,专门为钱卖命,然而在这部影片里,莱昂冷酷无情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温暖的心。

    而刺客这个称呼较为古老,有别于所谓的杀手之处,在于刺客并非为钱卖命而以杀人为最终目的。他们是通过采取某些隐秘行动,计划去刺杀某些重要的人物,以此来达到某些其他目的。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就有这么几位刺客一直被人们所称颂,如今读《史记·刺客列传》进一步了解了一下,并深深被他们的“勇”所震撼。而史太公又是如何来撰写这些人物的“勇”的呢?不才简要做了一些浅显的分析如下。

    初读《刺客列传》,得知太史公共讲述了刺客五人,深为其成败而唏嘘不已。再读时细细品味,发现此五人虽有些共同之处,诸如侠肝义胆,知恩图报等等,但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的“勇”。且太史公对五人的着墨并不一同,而是由简入繁,由粗到细,逐层深入地进行着。

    对于鲁人曹沫笔墨虽不多,但人物形象还是赫然而立。他主以“勇力”而受鲁庄公重用。然而从开篇的着笔上可以看出,其实曹沫并不是所谓的骁勇善战,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关键时刻能够铤而走险,有胆有识并善于智取的人。他抓住作为一国之君的齐桓王不可以随便背信弃义这一点,巧妙地做到了失地尽复。

    关于专诸,太史公开篇写道伍子胥“知专诸之能”,其实这中间是有个小插曲的,就是伍子胥初遇专诸时,专诸说的那句话“屈一女之手,必伸展于万夫之上”。由此可知,专诸是属于来者不拒,“勇往直前”的一类人。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前因是公子光的家族史。他在伍子胥的推荐下,归于公子光门下,而“光善客待之”更使专诸有种知恩图报的使命感。虽表面上按兵不动,实则这期间他也没闲着,早就为后文的刺杀行动做足了准备。当时机成熟时,从“王僚可杀也”这句话,以及后面的具体情况分析,侧面反衬出他对此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公子光的那句“光之身,子之身也。”更令他在行动时面对吴王僚的众多侍卫无所顾忌而视死如归。

    相对来讲,豫让是最令人心疼的刺客,他的知恩图报,忠心不二实则令人慨叹。为了复仇,他不惜“入宫涂厕”,“残身苦形”,以此来实施刺杀襄子的行动。“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又暗含了多少执着的“勇”。

    聂政虽因避仇而委身为屠,自允身份低微,却仍被严仲子赏识,只为他重情重义的侠义之“勇”。而他也确实是一位真正的勇士,待老母“以天年终”后,仍不忘感严仲子的礼贤下士之恩。有道是“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于此他便义无反顾地只身为其冲锋陷阵。而其姐聂荌竟也是一位不畏生死的烈性女子。

    荆轲可以说是其中最洒脱的刺客,太史公用最多的笔墨,或直接或间接或通过他人来反衬,刻画了一个声情并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荆轲的“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荆轲喜读书、击剑,但从“以术说卫元君”,以及“与盖聂论剑”这两点,大概可以理解为荆轲的剑术并非多么高深。与鲁句践博弈争道而逃去,又侧面反映出荆轲并非是喜好冲动的人。反过来讲,盖聂及鲁句践就显得小家子气了些,这里和后文的狗屠及高渐离之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点儿“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意味,进一步阐明此二人并非荆轲的同道中人。

    在燕,荆轲不仅结交狗屠及高渐离这样身份卑微之人,还整日与此二人饮酒作乐,酒酣之余,伴着高渐离的击筑声,和乐而歌,旁若无人,足以说明他为人洒脱而豪爽不做作的鲜明个性。此外,直抒其“沈深好书”,还与诸国贤人隐士结交甚好,又再次强调其沉稳而智慧的另一面。

    人物的脾气秉性铺设得如此立体之后,太史公便适时引入了冲突之所在——燕太子丹及秦王的恩怨情仇。从中也隐晦地表达了太子丹急于复仇的迫切心情,以至于后文一而再地催促荆轲采取行动,而最终导致计划功败垂成的惨痛后果。

    回过头来再看,由“丹之私计愚”可以看出,实质上太子丹最初是想效仿曹沫劫齐桓公那样来收复失地,再与其他国合纵灭秦,实在不行才杀秦王。荆轲对此虽有所犹豫,但在太子丹极力劝说并挽留,以及诸多盛情难却的情况下,他还是选择效忠于丹。

    但他却迟迟按兵不动,从后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原来他是在深思熟虑如何具体实施计划的办法,谋划出怎样行动才能稳操胜券。由此可见,荆轲并非是莽夫之勇,他深知事关重大,稍有差池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可以猜测出他大概已经想好自己的一套实施方案,并且正一步一步在进行中,可见他对待事情的沉着以及冷静着实令人赞叹。

    而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太子丹却又来催促,甚至还用“先遣秦舞阳”来激将荆轲。无奈之下,他只得舍身而取义,未等同行人出现便请辞而去。而东风未至,原有计划一定被打乱,是胜是败着实令人堪忧,荆轲的心情也因此复杂到了极点,一首“易水歌”终于唱出了他的悲壮之“勇”,其气势之荡气回肠,惹人不禁为之潸然泪下。

    对于荆轲所等的到底是什么人已无证可考,多半猜测是能在剑术上助其一臂之力的人。这倒也不难理解,从文首的“论剑”以及文末鲁句践的叹其“不讲於刺剑之术”来分析,也较支持这一争论。

    荆轲惨死,作为挚友的高渐离尚念念不忘他刺杀秦王的遗志,想凭一己之力“举筑朴秦皇帝”以诛之,然未中。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再次反衬荆轲的为人多么侠肝义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以上五人虽同为刺客,但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所以必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正如太史公所言:“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不才也深以为然。

    文行至此,陡然心生压抑,喟叹于此五“勇”真乃各有千秋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刺客:“勇”的多方位撰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rk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