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贾茂生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8年10月10日,晴,周三
按:在南门西马道与和平街交叉口西北角,我曾在那里峰回路转的问到周文金的蛛丝马迹,来来回回,感到与这个地方亲热多了。8日那天下午从小仓坑过来,就看到那个小百货门前还做着一个人。两个朋友闲暇时串串门子,算是老南阳市井最真实的场景之一。高处地面近三尺多的小商店门口的台阶上,两杯信阳毛尖,坐在小墩上,看街面人来人往,聊着家长里短,甚至奇闻趣事。
高台上没有土,商店老板李安全老师还是用四个大陶缸,填满土肥,分两边各两个,应着门口搭上架子,栽上八九棵凌霄,已经爬满个整个棚子,边上滴流一圈新发的枝丫,时值深秋,凌霄花只剩两三多,叶子渐黄。比起夏天来说,不仅遮阳,门口还满是鲜花两三个月。而坐在这里完全可以看清楚城墙的高地落差,虽然人们扒了城墙,但自然的沉积,疤痕还是有的。这里临着马道和西河坡,又拐了一个缓弯。
措对面能看见就是颜天喜饺子馆的烟囱,对面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小菜市场,卖青菜、猪肉、板鸭的捋着墙根排了一排,一直断断续续到中州路。屏心静气的坐在这里喝上一个小时的茶,也是件乐事。而我坐在这里,聊起老南阳的记忆,那些年龄大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插话,这确定是一个老南阳城市记忆的苏醒,会自然引入一个话题,让老南阳传播讨论。虽然这个叫贾茂生的老南阳,只聊了半个小时,但仍然满是乡愁记忆。
今天,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贾茂生

1
我叫贾茂生,西贝贾,1948年生的人,原来在民主街老箭道口,那是嘉庆皇帝儿子道光二十一年来南阳的,已经五辈了。
我爷是个炊事员,就是原来给大户人家做饭,土语就叫烧锅娃,给人家做饭。我父亲叫贾敏学,解放前是东北军军医,在张学良的部队。后来在南阳市邮电局上班,退休。
我们就在这附近住,具体什么地方你走的时间长了,都知道个八八九。我们记事起就在这里玩,那个时候也没有啥挖,没有电视手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就是经常上城墙。在城墙根扒蛐蛐儿。你看南门西马道城墙上的砖都没有了。这些砖解放前都扒完了。
2
这西边有个豁口,可以过去放羊,能够直接翻过去到河坡底下放羊。那个时候水特别清,那个时候环境也好。护城河里附近的人家养的鸭子,鸭蛋掉到护城河里,都能瞅见。这就证明水很清,能隐隐约约的瞅见有个白东西。
沿着城墙一气往东能走到琉璃桥那边。我小的时候还没有扒南城门,就从闸口那边有个魁星阁拐角处下来,下来就是东河坡。那里有个闸口就是与白河的水相互侵犯。
在城墙上放风筝,原来也有记载正月十五放风筝的风俗。我们小时候,没有事就在城墙上放风筝,捉迷藏,翻过城墙都是老百姓。
3
七步三拐弯,是南阳一个有名的街道,故事多,就在南门西马道与和平街交叉口往东二十多米有个道,里面六七步就三个拐弯,出来后是一个粮店,一直通往民主街,现在堵住了。那好像是一个比较著名的烟柳巷,我们见过。
小学就在市二完小上学,初中在新华中学,原来叫王府街。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忙忙碌碌个什么,闲了就会去打篮球。放学了就跑到体育场,现在中心广场的位置,那时候刚盖好的,有几个篮球架,人们文体活动都往那去。
儿时的记忆里,撂凹、推桶箍、捉迷藏,还在现在颜天喜饺子馆那一边羊抵架,叨鸡等等别的也没有什么可玩的地方。实际上那个时候也很快乐,放学也没有作业,就是玩,没有什么负担。那是不是学一首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
初中毕业后,就是当小工,都是在建筑工地或者是谁盖房子了去搬砖、和泥、和灰,六几年都是盖的茅草房子或柴瓦房,那时候很少有平房。那个时候没有正式工作都是临时工,临时工干的地方可多,西药厂、机床维修站、糕点厂,最后算是在地区外贸上班。上班的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南阳的城市变化没有多大的变化。
王凌云在南阳时间不长,但是故事多,抗日各方面都不错。毛泽东《中原我军占领南阳》里不是说,王匪凌云弃城南逃,中原我军占领南阳。那时候一看大势已去,周边都已占领,空守孤城,没有根本意义。若真打起来,南阳人还要遭战争之苦。后来在四川让逮住后来放了,文革期间离家出走,下落不明。
后来就出现了两层楼、三层楼......别的也没有什么,就是路宽了,城市大了。城墙一点一点没有了,没有可玩的地方,原来的文化宫、体育场都盖成房子。城市不能千篇一律,没有意思。城市建设越来越好,城市就会越来越好。但是南阳是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总得有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样子不是?
【后记】谁不关心自己的城市,谁不愿意越来越好。如何参与古宛城生态的保护,如何放大社会力量倡导的平台建设迫在眉睫。不管你愿不愿意看到,只要你去接近,就会发现湛蓝的天空,就如几十年前的白水黄沙,夹道乌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保护绿色的一个基本的要义,人往城市里聚集,就往往会破坏原有的平衡。
城市污染和破损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日之寒,建设保护更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生活在青葱岁月的人们向来都有美好的回忆,那是不同南阳的不同馈赠。不同的生活经历竟让如贾老师一样的人,满怀理想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城市的格局大小在于能否像海绵和土壤一样包罗万象,承载万千 。
原有一些记忆可以固定,而实物风貌只见其形,而很难寻味了。所以这个城市记忆变化是常态,不变就非常态了。所以我们愿意以支离破碎的记录去开拓一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尽管散乱,但不影响每一个人,从这些东西中汲取营养,找到共振点,看到属于自己的芳华绝代。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为南阳地名文化大讲堂的一部分,老南阳人或者老国企譬如南纺、天冠、汽车厂甚至是木器厂等老工人口述一些历史,当然红色文化也是一个考虑对象。通过探访、沙龙等一系列方式,鼓励老人形成自助收集、记录老南阳的热情。让老南阳人眼里的老南阳故事,通过媒体平台或者网络渠道,感受老南阳有血有肉的风情故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发生在老南阳优质精神,链接历史与现实未来的时空通道,形成强大的气场,凝聚南阳的精气神。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通过社工引导老南阳讲老南阳,可以提升老人们的人生满意度和自我幸福感,一个人的城市记忆,汇聚成点线面结合的丰沛的而不是单薄的历史画面和现实碰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