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提起“常住”这个词,通常就是指的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剃发染衣的出家人,往往忽略了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原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佛经典籍中,说的是法性真如不生不灭,常住不坏之意。逐渐的,常住的意思变了,变成了生活中的出家众的代称。
当我们皈依三宝,提到三宝的意义时,会讲到“住持三宝”的概念,其中的住持僧宝才是我们所说的剃发染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出家人。
然而说起住持,又不简单了,不是剃了头换了衣服盖个小庙就算了,而是要弄清楚,住持的内容是什么,又靠着什么来住持?
依照佛经来讲,佛弟子住持的当然是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引导众生共证菩提,圆成佛道。既然内容这么崇高,当然就要依照佛法来住持。如佛陀遗嘱说的,要以经戒为师,作为在世间住持正法的根本。不依经戒,无以谈住持。
住持正法,令其久住不灭,当然是一切正信佛弟子的追求和期望,但要做到却很难很难。《大般涅槃经》开出的佛法久住的条件有好几条,其中首先就谈到,要有清净持戒住持大乘的比丘僧团。
仅仅有了比丘僧团还不够,还不足以令正法久住,还要有尊信佛法的白衣在家众的支持才可以。僧俗共同努力,才能让正法久住,否则,正法就失去落地生根的基础了。
如今,白衣在佛法中的作用常常被忽略了,甚至是被践踏了,却不知,历史上白衣曾是中国佛教在中华国土立足与发展的重要护持力量——史籍中可见的资料不胜枚举,谁都不应视而不见,故不必多说。而佛陀入涅槃之前,把正法付嘱人天四众弟子,让出家众和在家众共同担起弘护正法的责任,更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本来古印度佛教的僧俗关系是平等和谐的,虽然崇尚出家修道,但僧团对白衣是尊重的,并无歧视。白衣也恪尽供养、监督的职责,常常对僧团中的乱象提出批评,促成比丘戒律的丰富完善。佛陀曾经说过,贤劫中有些佛的正法在佛入灭不久即消失,就是由于没有戒律的建树讲说。由此可见,戒律的意义十分重大,而其建设传承,也有白衣贡献之功。这一点,典籍中斑斑可考,不必多说。
佛教传入中国,在儒家宗法制思想的影响下,僧俗尊卑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但是,基本上也并没有那种歧视分裂的状况,而是上敬下和,共同成长的姿态。
在古籍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僧俗弟子互相平等交流,增上对佛法的认知水平、修证水平,见不到有谁刻意强调所谓地位尊卑的意识。反而是在佛教遭遇世俗势力破坏时,常常是僧俗自发联手,从宫廷到民间,从朝堂到乡野,形成一种护持力量,共同捍卫佛教的利益,张扬正法的精神。
正是在僧俗弟子的共同努力下,佛教在中国才得以与中华文化融合,几经沉浮,顽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曾经在中国文化史上辉煌闪亮,影响着世世代代国人的思想成长。一些曾经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僧俗弟子的名字,也永驻史册,为后人传颂。
清末民初,中国历史艰难的向近现代开始前进,传统的农业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几近毁灭性的冲击。在这个时刻,一批白衣佛子率先扛起了佛教转型的旗帜,开展僧才培养,推进义学研究,为中国佛教在民国乱世呈现短暂辉煌,发挥了重要的启蒙和助力功能。
半个世纪以前的那场几遇中国佛教灭顶之灾的法难之后,也是白衣领袖带头恢复僧纲,使华夏重现住持三宝的形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弘法的人士多以在家众为主,鲜有出家人公开讲经说法。直到那时候,我们所见的僧俗关系仍然是和谐共处,团结共勉的状态。没想到,那时候的状态,竟然是四十年来最美的时光。
近些年风云突变,出家众的自尊意识在白衣的鼓励下突然觉醒,并开始片面强调僧团的住持主导作用,对历史上白衣弘法的传统大力打压,甚至罔顾佛经的事实,对白衣弘法极尽污名诋毁之能事,一些思想懒惰没有主见的白衣也推波助澜,使早已被主流文化抛弃的宗法制思想在佛教内死灰复燃,令白衣弘法的积极性遭到空前的摧残。
抚今追昔,实在感觉莫名其妙,不知从何说起。这篇文章写来写去也似乎跑了题,或者本来也没主题,成了满纸的荒唐牢骚。但是希望看到的人,不要把它看作荒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