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122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12-28 15:45 被阅读0次

    2023-12-28 一百二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三章。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一章通过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问答,从侧面来评价颜回。颜回,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他家境贫寒,身居陋巷,每日是“一箪食,一瓢水”,乐在其中。颜回可以说是孔子弟子里出类拔萃的。据说孔子3000弟子,有72贤人,优秀率虽然不高,但是颜回被评为最优。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很高,不仅称赞他贤,甚至还夸他是仁。在这一章里,主要是称赞他好学。所以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把颜回列于孔门弟子中的首位。
    我们把《论语》的内容梳理一下,就能够看到,真正领悟到孔子的学问主线是礼的只有颜回和子贡;能够领悟到孔子道德的主线是仁的,只有曾参。但是颜回29岁就白了头发,32岁就死了,所以孔子每每回忆起颜回都非常伤心。
    所以有时候呢,我给自己的学生开玩笑说,学习不要太用功,要不然会容易白头。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孰”就是谁,哪一位。“孔子对曰”,注意和前面孔子曰和子曰都不一样,加了一个“对”,是因为提问的人是鲁国国君,地位比较高,所以孔子对于他的提问只能是“对曰”。孔子就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在这里边我们注意,鲁哀公问的是谁“好学”,孔子回答是“颜回者好学”,但是随后的阐述是“不迁怒,不贰过”,好像讲的又不是做学问。在这里我们认为呢,孔子所谓的学有两种,一种是学文,就是我们说的六艺;另外一种就是学行,就是修行,行为上的学习。
    那啥叫“不迁怒”呢?就是一个人犯了错,不要责怪他人,如果一个人犯了错,都在别人身上找原因,这个社会就会变得一片混乱。我们熟悉的一个心理学上的理论叫“踢猫效应”,讲的就是这种迁怒于他人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一位老板可能心情不好,把来汇报工作的经理给骂了一顿;这经理莫名其妙挨了骂,就把火气发在部门儿员工身上;这个员工满腹的委屈无处发泄,下班回家了就把自家孩子臭骂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看到旁边打滚的小猫,一脚踹了过去;这个猫就从窗户上跳下来,一辆小轿车刚好路过,司机为了避让,撞到了路边的护栏,而这个司机正是开始的时候那个老板。一个人如果受了气,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的比自己更弱,或者是觉得自己可以欺负的人身上,被欺负的这个人又去欺负下一个人,直到最后这个负面的情绪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身上,这就是“踢猫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其实这种“踢猫效应”是可以终结的,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的。终结的关键在于这个情绪链条上的第一个人,只要他能够意识到错误不在于其他人,而是自己,不要迁怒于别人,这个负面情绪就会到此为止。
    “不贰过”就是某件事做错了,吸取了它的教训,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这就叫“不贰过。”“不迁怒”和“不贰过”,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人只有“不迁怒”才能“不贰过”。因为你如果迁怒于别人,并没有找到错误的根源,那新的错误就会随时再次发生。
    为什么我们有些人难以做到“不贰过”呢?就是因为在做错了一件事之后,往往不敢去面对错误的本质,也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错误,而是把责任归咎于别人。所以有的人不仅无法做到“不贰过”,甚至还会三过、四过、五过,甚至在同一个问题上陷入死循环,持续不断的犯错。
    所以孔子他一直都在倡导,遇事反求诸己,就是多反思自己。只有不断的去反思自己才能够有行动力。颜回的所谓“不迁怒,不贰过”,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递进关系,也就是说,你只有能够真正的“不迁怒”,才能够做到“不贰过”。
    如果我们真的想做到像颜回那样“不迁怒,不贰过”,就需要有一个冷静的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勇气,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只有知道我是有错的,我的错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孔子所谓的“好学”。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即掩饰。小人犯了错以后,他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怎么去改正,而是怎么去掩饰。曾子也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所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孔子认为颜回是一个真正的君子,而他的这种好的品行,肯定就是从圣贤身上学来的,这就是所谓的“好学”。
    孔子这里所讲的“学”,不单单是指学习古代的文献,更主要的是行,行为的学习,也就是学习古今圣贤的品行。孔子他一向都认为学行更重于学文,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弟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颜回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就是颜回学行的结果。
    在72贤人中,孔子认为只有颜回做到了仁而好学,此外的再也没有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因此,孔子在这里发出了感叹,“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意,“亡”这个字有两种理解方法,第一种就是死亡,就是说颜回已经死了,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另外一种解释是“无”,没有,就是现在没有这种人了。“未闻”,就没有听说过有人如此好学。但是,这个字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有它的道理,我们也不说哪个是对的,哪是错的,大家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觉正确的理解就可以了。
    当鲁哀公问孔子哪位学生能够算得上好学的时候,孔子单独表扬了颜回,难道其他学生都不好学吗?像子贡啊,子路啊,他们也每天都在跟着孔子勤奋的学习呀。但是我觉得呢,对颜回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孔门弟子的否定,这只是代表了孔子对颜回的早亡一种深深的怀念,如此而已。

    各家讲解要点

    孔子的“好学”不是像我们现代教育训练注重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对日常生活道德的实践。(孙中兴)

    “问好学而答以不迁怒不贰过,则古人所谓学,凡切身之用皆是也。古人之学,在学为人。今人之学,在求知识。语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不揣其本,而惟务其末。呜呼!此后世之所以少治而多乱,而古今之人之所以不相及欤?”(程树德)

    毓老师教学生涯年限多过孔子,弟子人数也胜过孔门好几倍。毓老师过世后,常听学长们说“本门人才济济”。可是我总会想起以前我屡次听过毓老师当着我(有时还包括一群学长)的面感叹:“在台湾教书这么几十年,没教出个成才的!”往往还加上一句:“一切都是过眼烟云!”那种落寞的神情,让我羞愧到无地自容,无言以对!读到这一章,心中又浮起这段画面和当下的静默。(孙中兴)

    天涯箫声 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1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tj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