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方法

作者: 西门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3-11-21 14:40 被阅读0次

            陶渊明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把读书当作了消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含有消遣的成分,不能说是错的。有事没事读点书,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但是,读书又不仅仅是为了消遣,更为求知。既是求知,那么掌握有效方法,就能更好地汲取书中的精华,进而有所增益,有所启发。在读书方法上,无论古人今人,均有很多心得。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我也不列外,也有自己的方法。

            一、笔记读书法。读书作笔记,在我看来,是读书的必用良法。在读的过程中,随时可能产生想法或者灵感,记录下来,方便查阅、整理和总结。有时候,这种灵感来得快去得快,稍纵即逝,如果不在当时记下来,很可能事后想不起来。做笔记就是防患于未然。二来也可记下和作者观点不一样的看法,借以留下线索,把问题更加深入下去。曾经读到陈志武先生写的一本经济学著作,不理解的地方用红笔标出,记下疑问,回过头来一一查证,书中的细节理解得更为透彻。一个节目中曾讲到,陈寅恪先生一辈子运气不好,其中就有他把笔记记在书里,后来国事日下,颠沛流离中大批书籍散佚,记在书里的笔记也随之不见,既是其本人的一大遗憾,也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可这毕竟是特例。现在社会安定,不太容易发生类似的不幸。而且,时间久了,对记下的笔记加以系统整理,说不定就会形成一个有价值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启幸运之门。有人有这样的担心,在书的空白处记笔记,不是把书弄脏了?特别爱惜书,每一本书都保护得好好的,这没错。但我觉得,关键还是要把书里边的东西读到心里去,使之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不一直在书上做笔记吗?恰恰这段时期学到的知识,对许多人来讲,一生难忘。到了有条件拥有大量书籍的时候,记笔记这个好习惯倒是被很多人摒弃了,只能说是很可惜的。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读书无数,在书的空白处做笔记就是他的一大方法。但凡他看过的书,圈划极多,许多有见地的圈注折射出深邃的思想光辉,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这些后来者有益启发。

            二、参照读书法。很多书对所阐述的问题都不能囊括全貌。这是正常的。就算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也只能在广度上力求完美,在深度上却留有欠缺。门里窥豹,只见一斑。这个时候,就需要找一些其他相关的书籍来读一下,或相近,或相反,参照起来读,反而更有韵味。有的书论述得深入一些,有的论述得浅层一些;有的观点相近,有的观点相反;有的论及多面,有的只及一点;有的风格凌厉,有的笔调平缓;有的赞成,有的批判;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深沉严肃;有的酣畅淋漓,有的九曲十弯。如果不参照其他书来读,试问,又怎么能够获得这么丰富的读书体验呢?而且,参照阅读还蕴含了辩证法。只读一种书,人的思想容易被这本书的观点影响。读书贵在思考,参照起来读些不一样的书,读者自身的思维也便得到了拓展,更容易针对问题本身进行比较甄别,从而形成自己的独到看法。这过程,便是升华。有的书对其他的书还会形成注释作用,遇到不懂不透的地方,参读其他的书,疑惑也许迎刃而解,这便是参照读书法的力量。

            三、反复读书法。“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是诗人为了斟酌一个字,反反复复,把胡子都捻断了。读书也需要这种精神。一般来讲,一本书读完,往往只领会到其主旨的七八成,这个时候如果不加把火,剩下的一些精妙处很有可能被遗漏掉。所以,还要再读、反复读,直到把其中的精义全部吸收才作罢。这种反复,看似是一种苯办法,实则舍此没有其他的捷径。有些篇章,有些段落,有些句子,反复揣摩才能体会到妙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清末中兴名臣曾国藩,天资不异中人,一本书如果没有完全理解透彻绝不去读第二本,靠这个反复揣摩读书的“笨方法”,不仅获得了科举考试的进身之阶,也开创清末中兴一时的新气象,被誉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反复读,也是因为读者和作者思维多不同步,有深有浅,专攻不同。反复读,其实也是精读和细读。有人主张,书要精读和略读结合,对精彩的地方要精读,对无关紧要处则要略读,这话当然有道理。但是对我来讲,在选择书籍的时候,缺乏深度、类似于“快餐”的书一般不选。看到王元化在文章中引用熊十力先生“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的读书方法,觉得颇有同感。因为这八个字的核心就是反复。狼吞虎咽尝不出好饭的味道。猪八戒吃人生果,却未品到滋味,就是因为吞得太急了。

            四、连贯读书法。我一直坚持,对于一本书,最好是连续作战一口气读完。相比断断续续地读,印象总要深刻些。就好比看一部电影,从头到尾连贯看,无论是剧中的情节,还是人物的个性,都能清晰地刻印在脑海里。否则,既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连贯地读,可以提高读书效率,避免碎片化获取知识,帮助消化吸收书中的精华。有时候,遇到一本好书,会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被书中的论述吸引,乃至到了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的地步,这种酣畅淋漓,不经常读书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当然,凡事没有绝对。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讲,生活节奏快,工作比较忙,社会压力大,不一定能够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用于看书。而且,对于一些大部头的著作,由于篇幅浩大,确实很难一口气读完。哪怕是这样,仍不妨做好规划,挤出时间来读,争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效果也总是会比拖拖拉拉来的要好。总而言之,就是不要拖沓。

            五、探讨读书法。“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过来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过来就有两个思想。”,这句哲言,点出了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和别人交流,往往能够擦出智慧的火花。读书亦不例外,也要经常探讨,不能装在套子里。有一次,毛主席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探讨《资治通鉴》,有人就提到,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为什么不从中国历史的源头开始写,而非得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呢?主席听了十分高兴,连连夸奖读书动了脑筋。接着就解释,《资治通鉴》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是因为当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给瓜分了。对于这件事,作为史学家的司马光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三家分晋是非法的,周天子给予三家承认,是政治上的败笔,赋予这种瓜分行为以合法性会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可看作是周朝衰落的重大事件。以此开篇,就是要告诫宋朝统治者执政当国切不可犯原则性错误。你看,如果没有对书中知识和自己阅读所得的交流探讨,那么疑惑就终究还是疑惑,局限也终究还是局限,没办法破除,也就没有进步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承载着先贤往圣留下的思想精华,也指引着我们当代人走向未来的方向。掌握一点适用的读书方法,无论是对节省时间精力,还是更好地透过书籍观察这个世界,获得有益的启迪,都是非常有用的。当然,每个人读书的方法不尽一致,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归纳,找到适合自己的,也就可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读书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wb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