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133209/484f58232936ba84.jpg)
写作,如果一直停留在技巧上,也许就看不到文学。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生物的基本特性早于情感,情感早于语言,语言早于文字。
明白了这个顺序,就不难理解文字写作的方式,就是显化的语言,来表达和记录情感。由此,也就明白没有情感支撑的文字,是如何的骨瘦如此,苍白无力。
很多写作者爱好者,喜欢文字的表达方式,是因为其更加自由,可以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一气呵成想要表达的各种观点,传递自我的情感。这是逃避语言表达所需要面对的与听众的四目对视,或者是众目睽睽的有效方式。
写作可以让自己的信念,价值观作有效传递,而不受任何干扰。在一次完整的写作过程中,完成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多维度心灵对话,一言既毕,浑身通透。
没能从指尖流淌而出的文字,就是情感的滞留,如梗在喉。
大多的写作者是感性的,当然,这指的是纯文学。如果是学术或者技术类的文章,另当别论。后者更加注重条理与逻辑,头脑也偏理性。但是,从文字的传递性来讲,感性的文字更容易引志共鸣。理性的文字更容易成为工具,不太强调与读者的呼应性。
没有温度的写作,呈现出来的是一堆生拉硬拽堆砌在一起文字。就象堆积如山的砖头,成不了如万里长城般的雄伟建筑。二者的区别是,一个有心之所想,一个只是沦为表象,差距不仅仅只是美感。
如何有温度呢?
经常说,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化。既然如此,那么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者情感体验,内化加工再提炼输出的过程。
其中,内化的过程最为重要。内化是所吸纳的一切在身体里与自我生命产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只有经过了这些,输出才能有质的变化,是加入一个独特生命之后的升级传递,而不是七拼八凑打包装箱的搬运工。
内化,一定不只是记忆,而是用生命抚摸过文字的血脉,跳动的心。
如是,在文字的背后,站着一个或多个鲜活的生命。随着阅读的深入,透过读者的眼神,交流互动,产生共鸣。
这样的写作,有温度。温度无关乎词藻是否华丽,只关乎是否代入表达者自己的情感。
我们知道,很多人喜欢看故事,很少人喜欢听学术,更少的人喜欢阅读说明书。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故事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故事都与生命有关,是活起来的文字。愿意从情感上进行交流的,是被文字符号化了的人物。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够真正产生正向作用的,定然是有温度的回应。写作当是一种交流,是通过以文字为媒介的交流,自然理应如此。
说白了,读者愿意产生链接的,绝不是流于纸面干巴巴的文字,而是试图透过文字,去寻找的字面之下那个说话的人。人感兴趣的,依然是人,那个谈吐呼吸都几可触及的人,这也是多数人在潜意识层面的真正需求。
如此,带着温度去写作,是对写作最为基本的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