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作者: 麦大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1-29 13:34 被阅读311次


    文/麦大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金庸武侠《神雕侠侣》里,“赤练仙子”李莫愁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诚然,书中的李莫愁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不折不扣的情痴。但当她吟诵这首词的时候,我的心里无比难受,单纯地为她这份痴情而动容,为她现在结局而惋惜。

    爱要爱得刻骨铭心,恨要恨得惊天动地。一生悲苦的李莫愁,黄泉路冷,可有谁与你同行?

    后来喜欢上古诗词,读到了更多精彩绝伦的诗篇。有段时间竟然到每天不背诵一两首诗词,感觉浑身不自在似的。

    公元1205年,也就是金章宗泰和五年,刚满16岁的才子元好问,独自一人赴山西并州参加科举考试。

    在途中遇到一个捕雁的人说,他今天捕杀了一只雁,另一只逃脱的雁悲鸣不止,然后投地而死。

    少年听后悲从中来,非常感动,眼泪情不自禁地流出。于是他从猎人手里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边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并写了这首传世之作《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得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咏物词,是词人为大雁殉情而死的事迹所感动而作,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形象。谱写了一曲哀婉缠绵、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成为一首歌咏爱情的千古绝唱。

    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亲眼看着自己最爱的人死去,却无能为力。余生无多,岂能独活,唯有陪她长眠而去。

    元好问出生山西忻州的一个贵族世家,祖上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也就是著名政治家孝文帝的后人。

    这是一个相当牛逼的少数民族君主 ,当他看到了汉文化的强大,毅然决然做了一个影响历史的决定: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觉得还不够彻底,一不做二不休,然后把姓氏拓跋改成“元”。

    到了隋唐,元好问先祖里出了一个大文学家元结。写出一些不朽诗篇,《大唐中兴颂》和《舂陵行》等,并深得诗圣杜甫赏识。他写的散文影响深远,被后人看做是韩语、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先驱。

    他的父亲元德明同样诗才过人,可惜屡试不中,于是心灰意冷,便放浪山水间,以诗酒自娱。在他七个月大时,就被过继给叔父元格,养父在冀州、陵川、略阳等地做官,家庭条件优渥,对他的教育格外重视。

    我们的元好问小朋友从小天资聪颖,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神童。4岁就读书,7岁已可作诗。太原大咖王汤臣惊呼他为神童,在《题裕之乐府后》诗中称赞说:

    常恨小山无后身,元郎乐府更清新。红裙婢子那能晓,送与凌烟阁上人。

    14岁时,元好问拜陵川大儒郝天挺为师,经过6年的学习,他便“贯通百家”。15岁时,元好问曾随元格在陵川西溪参加一个宴会,即席赋五言诗,引起轰动,有人描述说“当时膝上王文度,五字诗成众口传”,将他与东晋名士王坦之相比。

    哥哥元好古对弟弟在诗词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愧不如。他曾写了一首诗称颂弟弟:

    “莺藏深树只闻声,不著诗家画不成。惭愧阿兄无好语,五言城下把降旌。”

    都说出名要趁早,但这句话对元好问来说恰是一个糖衣炮弹。外表的五彩斑斓,日后并没有自己带给他好运。

    少年成名的代价,就是此后二十年的寂寂无名。

    元好问第一次科举考试,铩羽而归。

    他的老师郝天挺好言安慰他,这位老先生的教育理念很超前,跟咱们今天素质教育类似。他素来主张“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说白了就是教育不以科举为目标,所以元好问的落第并不奇怪。

    这期间,元好问写下了《箕山》、《琴台》等诗,当时的文坛盟主、时任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赵秉文看到后极为欣赏。夸赞说“少陵以来无此作”,可以跟杜少陵相提并论,这是何等的荣耀,因此被称为“元才子”。

    任凭元好问名声在外,没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毕业证书,他却什么也做不了。

    读书人要想取得功名,唯有考试这一条路,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那个时候是行不通的。

    泰和八年,第二次去长安府考试,还是落选。返回故里后,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

    第三次又去中都(今北京),仍未考中。这时正遇上金国30万大军被蒙古击败,国家的危机,坎坷的命运,让他情绪非常低落。

    期间,他正好听闻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鸣情。

    悲愤之余,元好问填了一首词《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这首词凄切哀婉,令人动容,与《雁丘词》是姊妹篇。

    元好问一生共考了6次科举,本来第5次已取得进士及第,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心情不爽,便愤然不就任。

    读书人大多有清高倾向,元好问也不例外。

    公元1224年,这一年他35岁,这位大名鼎鼎的“元才子”才在赵秉文的举荐下,考中博学宏词科,得以以进士的身份进入仕途。

    经过30年寒来暑往、春夏秋冬的寒窗苦读,元好问的职场生涯终于开启。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无论对百姓还是朋友、家人,都是极具爱心。

    正大三年,元好问被任命为河南镇平县令,一年后转任内乡县令,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由于当是地一个农业主产区,他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有诗为证《偶记内乡》:

    “桑条沾润麦沟青,轧轧耕牛闹晓晴,老眼不随花柳转,一犁春事最关情。”

    其后,母亲去世而丁忧守孝。由于他的政绩卓著,当地百姓自发集结,苦苦挽留这位父母官。此情此景,令元好问心潮澎湃,好生感动。

    之后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遇上大旱之年,他大声疾呼,积极向上级汇报灾情,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百姓减免了三年赋税。

    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元好问无疑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地方官。执政成绩斐然,千百年后当地百姓仍然惦记这位好官。

    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做多大官,而在于服务多少人。

    公元1233年,蒙古兵围困汴京,皇帝出逃,朝中无人,元好问为了天下苍生着想,向西面元帅崔立建议献城向蒙古投降,免遭屠城。

    事后,元好问、王若虚等大批金国官员被蒙古人俘虏,并押往山东聊城关押数年。后来,由于蒙古丞相耶律楚材的保护和举荐,他们才得以自由,生活渐渐好转。

    山河破碎风飘絮,成为亡国奴,对于拥有一颗极强爱国心的元好问来说,不啻是一个极大打击。国破家亡的这个心结,他终生都没有解开。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

    蒙古国提供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于他如粪土一般。

    纵使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出马劝说,也无济于事。作为金国遗老,故国不在了,我也该退隐山林,不问世事。

    在金元转折之际,也是元好问一生中最艰难和痛苦的时期,他做了几件颇受争议的事。

    其一就是“崔立碑事件”,当时崔立开城纳降,自封郑王。由于避免了屠城,挽救百姓于水火,崔立想让元好问执笔,为他立“颂德碑”。

    他深知此事关名节,故推给太学生刘祁,写好后在交给他润色、修改。儒家文化,文人最讲究气节。他为叛臣立碑,自然引起世人非议。

    元好问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没有太多可指责的地方,他只是客观叙述事情的经过,并没有为其大唱赞歌。

    他的学生郝经为此曾做《辨甘露碑》一诗,其中写道:“作诗为告曹听翁,且莫独罪元遗山”,以此向世人说明,元好问是清白无辜的。

    第二件饱受争议的事,已经63岁的他在北上觐见忽必烈,给他奉上了“儒教大宗师”的尊号。

    这件事的一大好处就是,让中原五十四个大儒有了用武之地。元好问对蒙古国改命“大元”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曾经,在亡国后,元好问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十年旧隐抛何处?一片伤心画不成”。

    然而在蒙古生活了近二十年后,他对蒙古统治者有了不同的认识。忽必烈大兴学校,安定百姓生活,发展经济方面都可圈可点。

    于是他向这位开明大汗陈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蒙古可以马上得天下,但不可能马上治天下。他极力说服忽必烈遵信儒学,学习汉文化。

    元好问当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他曾说过:“死不难,诚能安社稷、救生灵,死而可也”。

    他并不像某些腐儒一样拘泥于形式,一味地愚忠,而是看清事实真相后,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

    元好问虽然一生不仕,在政治上没有多少建树,但是在培养人才上却是威名赫赫。

    元代著名学者王恽、雷膺、郝经、张孔孙等,都出自他的门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更是得益于他的养育与教诲。

    白朴是河曲县人,父亲白华进士出身,与元好问是结拜兄弟,两个人志趣相投,经常诗酒唱和。

    当年蒙古攻入汴京,年仅7岁的白朴与父母失散。元好问也是个亡命之臣,转辗各地,生活极为艰辛。患难见真情,危难之时,他收留了白朴姐弟俩,视如亲生一般,一直不离不弃。

    战乱中,白朴不幸染上风寒,昏迷不醒,元好问不惧危险,一直抱在怀中,百般呵护。或许是上苍被感动了,六天后,白朴竟奇迹般地痊愈了。

    后来,元好问每天教他读书,悉心培养。白朴12岁时,元好问才将他们姊弟送回白华身边。

    白华感激不已,写诗谢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可以说,白朴有后来的艺术成就,少不了元好问的教导之功。

    元好问虽以才子著称,喜欢饮酒赋诗,但却从不光顾秦楼楚馆,没有留下任何让人八卦的风流故事。他对两位夫人情义深重,这在古代文人中是很少见的。

    结发妻子张氏是户部尚书张翰的女儿,元好问18岁与她成婚,两人夫唱妇随,既经历了甜蜜时光,也度过动荡不安的生活。

    发妻不幸在元好问南阳令任上去世,他十分悲痛,写下一篇情真意切的《三奠子》,悼念亡妻:

    怅韶华流转,无计留连。行乐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缠绵。

    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

    下阙读来,让人百转千回,心生凄凉。同样都是悼念亡妻,这和苏东坡的《江城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元好问又续娶了小他二十多岁的毛氏为妻,不久汴京陷落,他以俘虏的身份被押赴山东各地拘押,毛氏跟随他辗转颠沛,不离不弃。

    这位伟大的女性发扬了中国民族妇女优秀传统,总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付出。元好问很受感动,在《自题》诗中他写道:

    共笑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千秋万古回文锦,只许苏娘读得成。

    有情有义的元好问,成为历史上难得的另类风流才子。

    金朝的覆亡已不可阻挡,元好问最关心的事,就是“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他要为后世留存一部金朝的历史。

    汴京被围城时,他曾向丞相建议以小书抄写国史一本,但当时兵荒马乱,哪有功夫去干这个事。

    之后开启了数年的流浪生活,他一边着手记录金史的研究工作。其间,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都没有气馁。

    他重获自由后,举家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其内心是无比激动的。

    乞得田园自在身,不成还更入红尘?

    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风睡杀人!

    回家并没闲着,他还有更大的使命要做。他要为后世留存一部金朝的历史,以使这段文明不被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从此,他常年奔波于燕京、汴京、洛阳、太原、忻州等地搜集材料,凡是金代君臣们留下来的言论、事迹,他都认真进行采集,他把听到的一点一滴都用小的纸条、小的字体记录下来,多达一百多万字。

    经历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元好问皓首穷经,终于完成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数部宏篇巨著。

    《中州集》(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收录了诗词2116首,意在“以诗存史”,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断代诗史的新体例。

    后来元朝丞相脱脱主持修撰《金史》,元好问的这些史学著作成为主要的资料来源。《金史》被公认为良史,元好问功不可没。

    公元1257年,命运多舛的一代文豪元好问溘然而逝,享年68岁。

    元好问一生最引以为豪的,还是他的诗歌造诣。因此在临终时,他嘱咐后人在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

    巨星陨落,天空失色,大地同悲。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早年有志于经世治国,壮年时曾自负“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

    他的诗词理论功底相当深厚,28岁时就写下了一部不朽评论集《诗论三十首》,提出自己独到的“以诚为本”的诗歌理论。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在诗歌创作上,元好问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此,他曾自信地说:“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敢于将自己与杜甫相提并论。

    这些诗都写于金朝灭亡前后,山河破碎,流离的痛苦、内心的忧患浸透于他的诗歌之中,具有史诗般的意味。

    在《岐阳三首》中写道: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这些文字,笔笔浸血,字字含悲,堪称杜甫之后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

    其词则被誉为金朝一代之冠,以苏、辛为典范,博采众长,兼有婉约、豪放等诸种风格。

    五百年之后,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被元好问的事迹所感动,无比敬仰地为其题诗一首:《题遗山诗》。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首诗高度低概括了元好问的一生,不幸的时代,却意外地造就了元好问的伟大。

    他是唐以后,学唐一派诗人之中最有成就的。

    曾国藩这样评价道:

    元好问是自汉魏至宋金元之际,中国五、七言诗的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大诗人。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麦大人,访问yuanben.io查询【1KZTZMTW】获取授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弓长化十:麦大人,你从哪里找到这么多素材呢?请教一下
        麦大人:@弓长化十 书籍,百科,网页很多了
      • waitingfor_b0f0:好文,学习了。
        麦大人:@waitingfor_b0f0 好早哦:coffee::coffee:
      • 食尚得歌:终于真正读懂了一首诗
        食尚得歌:@麦大人 好的,大人:-)
        麦大人:@食尚得歌 恭喜你,以后关注我的文字,一起多交流:pray:
      • 芊墨小姐:把元好问和元稹弄混了:sweat:一直在想怎么还没看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scream::scream::scream:
        麦大人:@芊墨小姐 同感,很美很哀伤的一首诗,跟苏东坡的《江城子》基调类似,都是深切缅怀之作。
        芊墨小姐:@麦大人 很小的时候去过三峡和巫山,所以一直记得这么一个人,当时觉得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句成就更超除却巫山不是云
        麦大人:@芊墨小姐 你喜欢元稹的诗吧:smile:
      • 29fad25a4e16:好诗,好词,好文,好麦大。
        麦大人:@楼小白的微博 嘿嘿,慢慢品味啊:coffee:
      • 蓝山淡淡:写的很好,引经据典,不落俗套
        麦大人:@蓝山淡淡 嘿嘿,过奖了:blush::coffee:
      • 麦大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喜欢这篇文章的可以点赞,留言一起讨论,么么哒:kissing_heart::kissing_heart:

      本文标题: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ex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