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可用性经典十原则
写在前面:
相信大伙儿平时手机也装了许多APP,有时候会觉得有些做的很棒很好看,有时候又会觉得很一般。
到底应该如何去评价?似乎每个人都能说上那么一两句,但个人喜好不同总是不能说出得出统一,或者让人信服的理由。
不妨从UI设计的十大易用性原则来看APP,而易用性主要体现在三部分:易于学习、快速使用、及时改正。
第一条:能见度(Visibility)
软件应该保持相同的模式,透过适当的反应,在合理的时间内通知使用者,让使用者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其实就是建立操作的反馈,让用户知道命令已经执行,以及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
具体体现:按钮、进度条。
- 按钮
在手机APP的按钮设置里,只要点击以后都会给予相应的强调显示(比如闪烁动画、高光等),这也是最基本的设计原则。
锤子桌面采用简洁的桌面板块设计,启动APP时动画依次是:icon凹陷、边缘缩窄和向上滑动(似乎是同时),符合逻辑,不是直接生硬的打开。
同样在退出按back键时候,动画的顺序逆向,边缘扩张和向下滑动、icon突出。
又比如新媒体管家的设计,点击某一行时,不是直接闪烁动画,而是有类似渐变水纹的效果(截图不了,下面的是我自己加的),而渐变中心就是手指点击的部位,点击不同部位,中心不同。
- 进度条
进度条不应该只是告诉用户现在完成了多少百分比、还需要多少时间,还应该告诉用户正在处理什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游戏、浏览器、音乐播放器。
游戏的加载界面都会显示进度条和处理内容,而且还有背景动画,如果只是单调等待界面,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情绪。
在加载界面还可以加上产品LOGO,强化品牌。也可以插入一些广告,比如网易云音乐、酷狗、微博的登录界面(右上角加广告跳过时间)。
截图时候微博刚好没广告,平时是有的浏览器的进度条也是典型例子。网速不快的加载页面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浏览器的进度条并不反应当前加载的进度,会走得比较快,让人觉得似乎加载很快,从而愿意等待。(UC浏览器是典型例子,不过已经卸载了...) chrome和smartisan浏览器
loading界面最忌讳的就是既没有进度显示也没有任务具体内容,如果任务处理时间很短没有问题,如果时间很长就很大问题了。
比如重装电脑系统的过程中,不知道进度和安装进程,用户就会怀疑操作是否准确,然后退出。
第二条:关联性(Match)
运用用户的语言,使用他们熟悉的词句、短语、概念,而不是专业术语。
比如Smartisan2.0的新功能:快捷短语,如果第一次接触,自然理解就是快捷的短语。
为什么不叫快捷词语?常用短语?
而实际是用户可以自己保存一些常用的短语(账号、密码等)需要输入的时候直接长按然后就可以选择,非常快捷。
用来抢支付宝口令红包屡试不爽_
PS的图层混合模式,如果没有平面设计基础,第一次接触可能完全不知道每个模式之间有什么区别。但熟悉之后,会发现每个模式功能是根据效果命名,而且把相似的效果的归在一组非常好记。
知乎的夜间切换模式用的词语是:切换主题,显然就不如直接用夜间模式来得直接、恰当。
第三条:操作自由(freedom)
用户需要一个明显的「离开」来结束使用者不需要的状态。并且支持复原步骤与重复步骤。
就是要在操作过程中提供明显的退出,或者撤销功能,来满足用户的需要。
最常体现在编辑或设计类软件中:PS和Ai、PPT、简书、知乎等。
比如涂手(一个涂鸦APP)
又或者微信提供的消息撤回(2分钟以内)
但也有反例,比如微信红包不可以撤回,游戏退出或者重来都是需要条件的。
第四条:一致性(Consistency)
不应当让用户猜测不同的字汇、状态、动作是不是代表同一件事。
一直弄不清楚知乎的感谢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设定,介于点赞和收藏之间。
感谢不就是和点赞相同的嘛...?
又或者简书的文集和专题的区别。因为用户既可以创建文集也可以创建专题,还可以添加文章到文集和专题....
在给功能命名时,使用官方、直接、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而且在APP的各个地方都统一使用同一套标准。也可以加上一些可视化的符号进行辅助。
第五条:预防错误(Prevention)
不仅要给用户提示明确易懂的错误讯息,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使用者发生错误。
也是体现编辑类软件,比如:各种输入法、word拼写检错、搜索等。
搜狗输入法smartisan定制版,百度搜索时会自动显示与输入关键词相关的内容或者搜索的历史记录。
或者Pages的拼写错误提示,如果没有提示的话,一整篇文章检查会很费力。
第六条:用辨识替代记忆(Recognition)
尽量减少用户需要记忆的事情、行动以及可见的选项。
这里忽然想起《设计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知识的准确性和操作性是不相同的。
比如打字,大部分人无法准确的记住每个字母所在的位置,但这却不影响他们快速的操作键盘。
重要的是要建立概念模型,用户按着模型逻辑就能找到相应的功能。
如果是采用ios的设计,底部tab栏最后一项都是关于“我”的设置,如果想要修改头像、签名、昵称自然会进入这里然后修改,而不用记住每一项的准确位置。
第七条:使用效率(Efficiency)
功能与易用性之间通常存在一个平衡,对于软件中的每个特性、功能、或能力,都必须提供一种途径让使用者调用或控制。
Smartisan系统在进入联系人会自动浮现语音搜索按钮,操作很便捷。
微信长按识别二维码,以前是要保存到本地才能扫描的。以前聊天界面下来还能直接录制小视频,后来取消了。
再比如Mac的alfred,创建workflow,输入指令可以迅速完成任务,效率很高。
或者Macbook的触控板操作。单指移动鼠标,双指滑动页面,三指进入任务界面,四指移动桌面。
第八条:美观简洁的设计(Design)
在软件设计上就尽量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将功能、操作及选项设计得显而易见。
锤子系列的APP是典范,比如:锤子便签、锤子阅读、锤子时钟等。
简洁带来美观设计的同时,会在功能上做出一定妥协。比如锤子便签是一款非常方便图文混排、长微博、分享工具(支持简单的markdown语法),但是它没有笔记本的设置,所有的笔记按着添加顺序排列,一旦笔记过多找起来会比较困难。
但这并不影响它是我最喜欢的速记工具,没有之一。
反例就是超级课程表。作为课程表应用,课程表已经放在了二级菜单,加了很多其他功能。和同类型产品课程格子相比区别很大。
第九条:帮助用户识别错误
和第五条其实内容相似很多,不在重复。
第十条:提供帮助中心(Help)
一个软件在完美的情形下不需要任何说明文件使用者就能够操作,但就算是最好的软件也需要提供帮助与说明文件。
一般帮助都会反馈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采集用户反馈的好方法。而且帮助中心一般都会罗列一些常见的问题,并用搜索方式来呈现。
再比如简书:
写在最后:
原则始终只是原则,就像数学公式是死的,但是运用却是活的。完全按照规则去做,能做出符合规范的产品,但往往不是最好的。
所以需要在原则基础之上,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重新设计。比如游戏的设计,越好玩的游戏一定是操作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会和其他app不一样。
但是掌握这些原则依旧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全凭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做,这样是十分不专业的。
拙见,多多指教_
2016/3/11
顺颂时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