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善读「论语」中国传统文化
善读「论语」5.5-6:不知其仁焉用佞,未能自信焉得仕

善读「论语」5.5-6:不知其仁焉用佞,未能自信焉得仕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06:25 被阅读11次

    公治长篇第五5-6 

    【原文】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 

    5有人说:“冉雍有仁德但没口才。”孔子说:“何必用口才呢?逞口舌之利对付人,常常招人厌恶。如果不懂得仁道,哪能善用口才呢?” 

    6孔子欲使漆雕开出仕,漆雕开说:“我对此事还不能有自信呀。”孔子听了很高兴。

    【注释】 

    1、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学生,小孔子29岁。冉雍虽出身贫贱,但器量宽宏、沉默厚重,以德行著称,为孔门十哲之一,深得孔子器重。孔子认为冉雍有人君的气度,称其“可使南面”。冉雍曾为季氏宰,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

    “佞”,巧谄高材也。意为有口才、善于巧言谄媚和诡辩。

    “御”,抵挡、对付。

    “给”,音“几”,有“口齿伶俐”之意。“口给”,即口才敏捷。

    “不知其仁”的“其”通常是指冉雍,但孔子亲列冉雍入德行科,又称冉雍“可使南面”。因此,说孔子“不知冉雍仁否”,颇难令人置信。这里的“其”也可指“佞”,“不知其仁”即指“不知使用口才的仁道方法”。

    2、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又说字子若、子修。孔子学生,小孔子11岁。

    “斯”,指出仕一事。

    “信”,自信。

    “说”同“悦”。

    【评析】 

    有学者认为,仁德和口才“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认为“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其实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因为在《论语》“先进篇”第3章中,孔子亲自将门下十位弟子按其所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这也是孔门十哲的由来。可见孔子并不轻视言语能力。

    孔子确实希望人们能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而不是罔顾事实天理,徒逞口舌之利,单纯不以嘴“服”人。因此,孔子所反对的“佞”,其实是诡辩、狡辩。

    有人说“口给易起人厌”。但是从现实经验来看,人们对于有口才者也并非是一概厌恶反感。当口才是以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清晰严谨的方式出现时,人们通常是敬服的。只有对那些言之无理、罔顾事实、徒逞口舌之利的诡辩者,也就是“御人以口给”者,人们才会从心里感到厌恶。

    事实上,“口才”和“勇力”一样,都只不过是一项个人能力,既可以为仁,也可以为害。既可以像希特勒那样运用高超的言语能力蛊惑人心、传播邪知邪见,也可以像《华严经》所云:“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在《论语》“里仁篇”第10章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对于言语和勇力等个人能力的运用也是如此:只要合于仁义,能够弘道利生、抑恶扬善,就可善加运用;反之,则应谨言慎行。因为人的才能固然可以为仁,但也确实可以为害。并且人的才能越高,伤害力就越大。因此,习武之人要讲“武德”,口利之人要讲“口德”。唯有德才兼备,方可以德驭才。是故子曰:“不知其仁,焉用佞”。

    对于出仕与否,也是同样的道理。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并非出于“光宗耀祖”或“财色名利”的庸俗目的,而是将出仕作为行道的手段。因此,孔子才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儒家的“学而优”,并非单指“才”优,而是德为体才为用的德才兼优。虽然无才则无以任事,但“政也者,正也”,所谓从政,就是做正确的事,而无德则无以为正。是故子曰:“为政以德”。

    既然如此,君子之于出仕也,自然也就“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只有自忖德能配位时,方可出仕。漆雕开对此尚无自信,故未从孔子之议。

    漆雕开此举为“自知者明”,此孔子悦之者一也;自知之后而能“让”,是有推贤尚善之“仁”,此孔子悦之者二也。

    佞与不佞,仕与不仕,无适无莫,只关仁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5.5-6:不知其仁焉用佞,未能自信焉得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aa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