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朝的状元郎们(之二)

作者: sages1972 | 来源:发表于2024-05-16 18:04 被阅读0次

    2

    人的一生有无数的段位赛、排名赛,干系才能、履历、人脉诸多因素,其中高考是相对最纯净的比赛。科举一样,虽然其规则也有不尽如意处,但却是最公平、因此含金量最高的比赛。因此,古时每个莘莘学子都有一个状元梦,每个状元的诞生也都故事满满,鲜活而生动。

    天圣二年(1024年)省试题目是“良玉不琢赋”。宋郊答卷里有“怀奇擅名”、“而无刻画之名”两句,重押一韵,可谓玉有微瑕。酷爱二宋的翰林学士胥偃(欧阳修的岳父)便悄悄改“擅名”为“擅声”。殿试后,主考官晏殊原定宋祁为第三,可是垂帘听政的章献刘太后不愿哥哥名次在弟弟后,于是定宋庠第一,宋祁只好为哥哥牺牲了(第十)。

    庆历二年廷试后,杨察偷偷去老丈人晏殊那里帮弟弟打听廷试结果,结果貌似不错:一甲第四名。正在酒楼吃酒的杨寊闻讯后很是不爽,大骂道:“不知道是那个家伙抢了老子的状元!”不想这剧本最后竟然有反转:当年殿试第一原定为王安石,仁宗见其卷中有犯忌之语“孺子其朋”,心里不快。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职,按惯例不能点为状元。见到第四名仁宗喜形于色,对辅臣言:“杨寊也”,看来这杨寊已经在仁宗这里挂上了号,中状元不算捡漏。

    皇祐五年(1053年),郑獬和好友杨绘、滕甫同时杀入殿试,当年题目是《圜丘象天赋》。滕甫破题之语是“大礼必简,圜丘自然”,大气自然,他很是得意,自以为状元已收入囊中。交卷后,他获知郑獬的破题语为“礼大必简,圜丘自然”。真是天外有天,仅一个“大”字位置的不同,意境就不同了,滕甫自叹不如。殊不知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崇政殿廷试时,郑獬走笔如龙,任由试卷展开着,根本不怕旁人偷窥。这种学霸做派自然引起巡察官曾公亮的注意,见到郑獬破题两句“大礼必简,圜丘自然。”曾悄悄低语提醒他:“调换一下!调换一下!”郑獬仔细斟酌,便悟明仲之意,略加修改。顺便说一句,当年郑獬、杨会、滕甫包揽了殿试前三,简直是天团组合。

    运气来了,神佛都挡不住,说的就是郑獬。他在国子监得罪的那位学官当年充当殿试主考官,此人自以为识得郑獬的字迹和文风,便在阅卷时有意黜落几份类似的卷子,殊不料郑獬技高一筹,有意转换了文风,真不知那几位被冤杀的士子们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改变文风的还有刘几。家有二年落榜后他改名刘辉,回到江西家乡埋头苦读,嘉祐四年进士及第。这年殿试主考官正是欧阳修,是不是有些冤家路窄的味道?刘几殿试作文《尧舜性仁赋》里有这么两句:“静以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刑为四罪之诛。”一下子抓住了欧阳修的心。当旁人告诉欧阳修,这位新科状元刘辉就是那个刘几时,意不意外?惊不惊吓?

    被点状元除了才气、运气,还要有颜值,毕竟皇帝也是个颜值控。对于这点,王拱辰很是自信。“公仪观端秀,动容步武,皆有规度,语韵如钟。”有时还需要天上的列祖列宗的鼎力相助。王拱辰少年在泗州僧伽塔中遇见一老和尚,老僧告诉他如果王家祖墓上有白兔,一定会蟾宫折桂,后来果然如此。

    最诡异的是,点状元偶尔还看风评。嘉佑六年(1061年),进士奏名后殿试前,京师纷纷传言王俊民为状元,莫非有人帮他买了热搜?殿试后,初考官和覆考官选定的第一人不同。按照惯例,详定官只能从初考官或覆考官所定之人中选定状元,但是这年的详定官是王安石。根据荆公的人设,大家可以脑补一下他的决定。他另选取一人为首,就是风评最高的王俊民!

        状元只有一个,点状元自然是个零和博弈,有得意人自然有失意人。宝元元年的省元是范镇,他深得薛奎和陈尧咨等重臣的赏识,有望再上一层楼,金榜夺魁,但是仁宗有意打压朝廷重臣的子弟,当年参加殿试的陈尧咨之子、宰相韩亿的四子皆被打压,被连带的范镇自然名次不佳(当年状元是吕溱)。如电视剧《清平乐》所演绎的那样,天圣八年(1030年)的省元欧阳修因为吃王拱辰试穿了为他定制的状元袍,状元桂冠插翅而飞。景佑四年(1037年)原定的第一人刘敞最为憋屈。编排官王尧臣是天圣五年的状元,也是其大舅哥。拆号后,王尧臣请下降小舅子的排名。连仁宗都觉得没必要,毕竟殿试排名是初、覆考官的事情,干编排官毛事?这亲戚不说帮忙了,反而大义灭亲,硬生生把刘敞的状元转给了贾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宋仁宗朝的状元郎们(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qi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