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来着心灵深处的呐喊——陕北民歌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03930/2813eeb4e283e2b2.jpg)
什么是生活?我粗俗的理解为:因为有了人,人为了生存而产生的一切活动才叫生活,生活包含人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婚丧嫁娶等等。我们把人称为高级动物也是有原因的,人可以创造出一切动物无法达到的一些东西,比如艺术。开车回家,一路上除了急于回到家的兴奋,要是再配上一首歌曲,自然是十分应景。
本人特别保守,不喜欢那些哼哼唧唧,乱吹乱打的歌曲,好几首歌曲刚开始播放,就果断的开始播放下一曲,偶然听到了一首由老丁和二强合唱的《赶牲灵》,就被歌声牵着,走到了黄土高原上。
歌中唱到“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哎,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哟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哦,哇哇儿的那个声,白脖子儿的那个,哈叭儿哟哦,朝南那个那个咬,哎呀赶牲灵儿那个人儿哟哦,过呀来了,你若是我的哥哥儿哟,招一招你的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哥哥儿哟,走你的那个路……”
歌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旋,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个地貌多样复杂的黄土高原上,赶着一群羊或其它牲口,连牲口都有了灵性,刚还在塬上,一会又到了梁上,爬上了茆,一会地势开阔,又昂首信步平川,领头牲口脖子上系的铃铛随着慢悠悠的步伐,有节奏地响起,配上声音独特的陕北方言,简直是天籁之音,余音绕梁,绵延不绝,歌声飘向远方,意蕴悠长。
歌中有很多没有实质意义的虚词,比如“哎吆”“吆哦”“那个”虽然没有实质意义,但放在属于陕北人的歌里就有了韵味,这种表达方法既能让歌曲节奏紧凑,调整唱歌时的气息还能让歌曲舒缓,在适当的地方出现恰如其分地为了表达兴奋,苦乐,悲伤,愁思的情感。完美地将情景,心境结合在了一起,堪称是经典。
另外,歌词里出现了大量的叠词,比如这首歌里的“走头头”“三盏盏”,“走头头”意思就是走在最前头,“三盏盏”意思是天蒙蒙亮,形容灯光稀少,星星点点。由于黄土高原地貌单元独特,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生存下来,不得不与艰苦的自然环境抗争,歌声里既能表现出劳动的苦闷,在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后,又能通过这种形式的艺术表达出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发泄内心的情感,重塑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一种态度。
叠词在陕北民歌里可以说是一种惊艳脱俗表现。“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放眼眼望去山连着山,硷畔上的妹妹孤灵灵的站,庄稼人来盼个吃饱饭,妹妹我想你我的那心肝肝。”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陕北民歌都出现了大量的叠词,一般语言表达时,比如形容一只小鸡毛绒绒的感觉,如果我们通俗地说这只小鸡张了很多毛,或浑身长满了毛,你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头浑身长满毛的牛,或者其它动物,很难体会出小鸡的可爱和萌态,很难表达出说话人对这只小鸡的喜爱。
还比如,正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比如自己孩子的手破了,你这样说:“**,你的手怎么破了?”这样表达很随意,让听者认为你关心程度不够,如果这样说:“**,你的手手怎么破了?”你就会感觉到孩子的手肉乎乎,有梅花窝,可爱,对孩子特别关心,听者会有不同的心里感受。
同样,陕北民歌中把这些叠词用到了极致。“见个面面”有心上人长得很漂亮,长得很心仪之意,或者远远地看见,有朦胧的一种美感,“拉话话难”,虽然见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想表达自己的爱意,说说情话,但由于害羞,又羞于启齿,最后找一个没有人的空旷小山头,用极具张力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发泄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希望心里的那位“白月光”能听的到,表达出了歌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活动。
俗称“酸曲”的陕北民歌就是这样的特点,它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通过细腻的语言,宽广的音域,直接明快,意到言随,满足感官,心理的直接需要。题表现出了独特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风格在生活节奏紧张的深圳无法诞生,在风景秀丽的桂林无法产生,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失去了魅力。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的艺术结晶,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是黄土高原孕育了陕北人民,是陕北人民丰富了黄土高原的单调生活。
歌声还在继续,感动还在继续,自由的生活还在继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03930/19ee653dbdc1a84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