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认真读一份英文项目评估报告,这并无任何专业成分,不过是曾经和现在生计的一部分。可是一看之下竟然入迷。为什么?因为逻辑清晰,简洁有力,数据翔实准确,观点中正客观。就一份报告而言,似乎这是基本要求。但如果在中文报告中求之,可谓“呜呼久不遇阳春”。
文章长成什么样子为好?这本来就是个无意义的问题,就像说人长成什么样子为好。说到底不过是个人的审美和偏好问题。之所以想起写这个,一方面感奋于这份报告之好,一方面有感于看过的孩子们的习作和考试作文,有不吐不快的意思。加之刚在高铁上看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牢骚太盛防肠断”的酸腐之气滋生,才写下这篇我不喜欢的论断之文。论断真的是一种罪过,是以《圣经》上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权把此文作为自己的作文指导,这样方可免罪过于一二。
两地书按王小波所说,写作是为了交流。交流的第一要素,就必要使别人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意思,清晰、达意是文章的第一要素。以前读过某著名中学孩子的作文,朋友推荐给我,是想让我见识一下孩子们的造诣。确实字句优美,文字功底很好,可是真的没看明白他们究竟想说什么。如果一篇看起来有很多美丽或者铿锵有力字句的文章,看完后不知所云,此后这作者的作品我是断乎不看的了。我宁愿看一个小孩子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写一篇文,只是说出他(她)对一件事情的真实看法,为什么赞同,为什么反对,是否有改进的方法?或者能看出他(她)真实的感受,为什么喜悦,为什么悲伤,喜悦或者悲伤后的选择为何?女儿去年申请学校,在做材料之先,我们曾经一起做过简单的SWOT分析,一页纸。当然,她充分表达了对这种必要性的质疑和不以为然。可是这一页纸,确实贯穿了她申请的始终。我很少看女儿作文,就像从不去看她的作业。因为逻辑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观察到,应用到,每一次闲聊里都有很多痕迹。在那个简单的SWOT分析中,我知道她仍需不断构建,不断磨练。去看她的作文和作业,不过多了几组论据而已。可能有人以为逻辑训练是属于理科的,其实逻辑训练更是写作的最基础部分。一个有清晰逻辑的作者,才能够准确无误达意。这看起来容易,其实真的很难。我们可以试着去描述一个项目,看怎样才能抓住逻辑的主线,怎样突出重点,怎样形成结论。写作开始的训练不是一定要学会写看似美好的字句,而是着重于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无论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是用“山高路远坑深,大路纵横驰奔”,写作的第一步,是要先让读者get到我们的piont。如果要给文章拍一组照片,这第一张,我们要照文章清晰的逻辑和描述的准确性,就像现在看到的评估报告的样子。
文章的样子第二张照,是文章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先生首推文章意境。“意境”二字,仿佛有虚无和手造出来的意思。非也。意境之来源,正是人的真情实感。看这个:“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将拟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是个元气满满的女孩子的表白,你看她的爱和勇敢。矫饰一点儿,扭捏一点儿,就不是她。不说真话的写作是我们常见的“One Way”的指示牌,走多远,到尽头都是死胡同。最怕一个小小少年写的文章高屋建瓴到让人不辨其男女,当然也识不破作者的年龄,大概20-50岁皆有可能的样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到什么。这是小时候父亲给我的最基础的训练,至今仍感激不尽。尽管这从未让我在作文竞赛中获奖,甚至有考试作文零分的记录,可这保持了我对于“写”的持久不变的热情。据说现在颇有考试前背范文或者背自己之前修改过的作文的惯例,我却以为父亲让我多读书、严禁看作文选是最正确的。写作是通向自我心灵的路径,不可让其荆棘丛生,遮蔽了前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感受就是没感受。谎话重复多了,不会成为真理,只会让我们丧失对真理的渴望。写作的最起始点是表达的冲动,是不写不快,这些,只能源于内心最真实的、无可回避的感受。
第三张照,是文字的美感。有些文字让人过目不忘。像周作人,像杨绛先生,像丰子恺、沈从文、傅雷......文字淡雅到极致,却准确、广阔到极致。有时短短一篇文,似乎带人经历了一生。看这些大家作品,赏心悦目,幽默,悲伤,惆怅,喜悦,似乎总能用最精炼的文字一笔到位,直击人的内心。文字是载体,就像人的衣裳,非华丽就一定好,是和文章的意境吻合为上乘。文字无俗无雅,用典的不一定是好文章,浅白文字营造出的,可能是悠远的意境。从个人的审美上说,我喜欢“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喜欢“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前两天锻炼时听歌“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换做周作人,可能只是淡淡说一句:再没见过那年的雨,也没见过那年的人。我们的文字被什么喂养,就做怎样的呈现。语言的核心问题,总是躲不过输入与输出。现在语文课还是用课本,还有每学期几本必读书,这点营养是远远不够的。很欣赏美国学校教英文(相当于我们的语文)方式,就是讲整本书。我们学《红楼梦》,仅仅在课本中放一集林黛玉进贾府,是远远不够的。语言没有循序渐进,说到底是傅雷说的“taste”的问题。开始吃进去的不够好,结果就是吃坏了口味,伤了脾胃,后面很难扭转。
不知道会不会有孩子根本不喜欢写作文,甚至反感。若有人强迫我写下我从不认同的观点,写下我从未感受过的情感,用我不喜欢的文字,这活儿是无论如何也干不得了。
这就是我理想文章的全景照,逻辑清晰,表达准确;有真情实感;文字有美感,和文章整体严丝合缝的吻合。我们好像很容易相信这样的观点:先学会写高分作文,过了中考和高考的关,然后再习练真正的写作。就像说,我们先用各种手段去赚钱,有了钱再去过真正的人生。这在逻辑上都很可笑,走过的路如何折返?写作即是写作本身,就像生活就是生活本身。每时每刻,每篇文章,都是对我们自身的雕琢。以实用性为标准,这岁月和时间,无疑被虚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