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释道传统文化妙善净土专题念佛成佛
宣化上人《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荐赏(六)

宣化上人《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荐赏(六)

作者: 西莲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06:30 被阅读5次

【编者按】永嘉大师为唐代著名高僧,在曹溪山仅宿一夜,旋即开悟,时谓“一宿觉”,世称“宿觉禅师”。

      永嘉大师在《禅宗集》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着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永嘉大师证道歌》是毕其永嘉大师一生修学,把他悟道后的理事因果倾泻其中,如来藏理一览无余。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是宣化上人为《永嘉大师证道歌》所作释解。所称“浅释”者,实为“谦词”也:言简意赅,义理丰富,畅佛本怀,开卷有益。

永嘉大师塑像

    上接《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释文:

几回生  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几回生,几回死’: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修忍辱,布施生命,所以说:‘几回生,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生死,是很长很长的时间;无定止,没有一定的。

    ‘自从顿悟了无生’:无论那一位修行,若能顿悟,明白无生法忍,会修忍辱了——

    ‘于诸荣辱何忧喜’:怎么会人家侮辱你,就忧愁;赞叹你,给你一点光荣,就欢喜。没有这些,毁誉不动于心,一切事、一切处都在忍辱三昧里,都在忍辱定里用功夫。弥勒菩萨也是修忍辱,所以肚子那么大,容天下不能容的事;常常笑,看世界人类非常可笑,所以我们由这要真正明白。

      好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身喂虎,老虎是最恶的,他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给老虎,老虎吃了,才没饿死。老鹰是最恶的飞禽,饿得不能飞了,他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鹰吃,去救鸽子,因为鹰要把鸽子抓去吃,他就割肉喂鹰,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喂鹰。你看这种舍身喂虎,割肉喂鹰的功夫,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生命不知有多少次,把身体布施给全人类不知有多少次。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大的地方,不是十方三世诸佛布施生命的地方。每一粒微尘大的地方,都是过去诸佛舍生命处,把生命布施出来,布施给众生。我们若懂得这个道理,还有甚么放不下的?有甚么舍不了的?就是那么执著,一天到晚在脑子里算来算去,算去算来,怎样能赚钱?怎样能发财?你若是应该发财,你不知不觉就发了,不需要那么用心去用计谋。

入深山  住兰若  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实潇洒

    ‘入深山。住兰若’:这段文是说,人修行时,要到深山穷谷、岩穴间,住在寂静处。兰若是梵语,就是寂静处,若——寂,没有一切声音;静,没有动的情况,静和动相反,静就是不动,动就是不静。在岩穴修道,为甚么要在深山穷谷,韬然绝也?因为在闹市里不易修道,你刚要得到一点定力,境界一来,把这个定力又打失了,所以到深山穷谷里,隐居在岩穴寂静处。

    ‘岑崟幽邃长松下’:岑崟,高峻的样子,山是很高的。有些山岩,奇峰突起叫幽邃。这地方很幽静,没有闹市的喧哗,在苍松翠柏的树下修习禅定,得山川灵秀之气,和天地大自然合而为一。

    ‘优游静坐野僧家’:优游,是超然自得,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人无我,所谓超然物外,和一切一切物不接近,就在高山岩穴修行。野僧,是不为一般人所知道,像野人似的,也不修边幅,胡子长长的,眉毛长长的,头发长长的,手指甲也长长的,身上若长了毛,毛也长长的。可是他是个出家人,在那儿与世无争,也不和人争财、争色、争名、饮食,不贪舒服地睡,所谓睡也可以,不睡也可以;有东西吃也可以,没有东西吃也可以;名——更别说了,根本无声无嗅,无人无我;色——在山里更谈不到美丽的颜色;财——根本没有,也不需要争。

    ‘阒寂安居实潇洒’:在这个像野人的出家人家里住,阒寂,一点繁华都没有,一点吵闹声音都没有,没有喧哗,是一个真正清净所在。潇洒,也是自由自在的样子,我不管你,你也不管我,没有一切的烦恼,得到真正的自由。

      这是这段文的大意,这里面的表理无穷无尽,就是叫我们心领神会,看你悟到那个阶段去,所以每个人要用各人主观的智能来发掘智慧的宝矿,才能达到宝所。

觉即了  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觉即了’:佛教所注重的就是觉,这个觉就是觉悟。觉悟了甚么呢?觉悟是把无明破了,就现出光明,也就是把黑暗破了;禅宗叫‘黑漆桶’,把黑漆桶打破了,现出本有的智慧。好像开智慧矿似的,可是开矿是要用力,用人工去开发。

    ‘不施功’:这个智慧矿,不要你费甚么力量,只要你把染污心放下,提起清净心,回到清净本源,妙真如性,也就是返本还原,明心见性。虽然不施功,但也要念兹在兹,勿忘勿纵,不要揠苗助长。

      所谓:‘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段文是说列国时期,有个宋国人太聪明了,因为太聪明,所以变成愚痴,怎样太聪明呢?就是想入非非,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想去做;没有机会,他认为机会来了,所以举出他来做比喻。

      这宋国人可怜他的苗不长,希望它们快点高大,于是就帮他的苗长高,怎样帮苗长高呢?揠,就是往上拔,每一棵禾苗本来一尺高,他就拔二寸出来,把每棵都这样拔,拔了一天,就很疲倦的样子。‘芒芒然归’,就是甚么也不懂的样子,芒芒然若无所知的样子,几乎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帮苗长起来,他太疲倦了。‘谓其人曰’,他就对他家人说:‘今日病矣!’说我今天累病了,太疲倦了,我要早点休息。为甚么?‘予助苗长矣’,我帮苗长高了。‘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一听,他父亲在甚么地方学了这种科技方法呢?帮苗很快就长高,赶快去看,所以就像现在的慢跑,跑到田里,一方面是做运动,一方面是做实验,看看他父亲是用甚么科学方法来助苗长大。‘苗则槁矣’,可是苗都死了,都枯槁了。

      这是不懂栽培灌溉田稼的方法,他想入非非,以为长慢了,我帮他长快一点,结果把苗都弄死了。宋国人就是这样,不只宋国人是这样,现在天下人不这样的都很少了,都是在异想天开,想要突出,有奇迹出现,所以我们在这时代,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觉即了,甚么是觉?就是智慧。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智慧,大智慧,不是小智慧。佛成大觉,就是大智慧者,并不是有甚么神奇。不施功,不假造作,不用揠苗助长。

    ‘一切有为法不同’:可是有为法和真实的无为法不同,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就是有形有相,令你能觉察得到,看得见,你所做的事都是有所表现的,就都叫有为法。这个有为法和无为法不同,无为是不加造作,无为而无不为。

    ‘住相布施生天福’:有的人迷到相上,迷到有为法上,愿意发财、当官,有大名声、大地位、大权势,这都是著相。听说修五戒十善,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就拼命做有为的布施,做著相的功德。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世界互通有无,代替古来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所以叫布施财物。法施,天天给人讲经说法,是用法来布施给众生。无畏施,正当众生在困苦艰难、颠沛流离,艰苦的时期,你能安慰他,令他没有恐惧的思想,这叫无畏施。这三种布施以法施为最上。

      谈到法布施,你要有正知正见,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才能令众生得到利益;你如果邪知邪见,把众生引到地狱去,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若是有功德,这是著相布施,只可以升天得到天福。等天福享尽了以后,又要受苦了。

    ‘犹如仰箭射虚空’:这里有个比喻,好像拿一张弓射箭,可是你不是向东、西、南、北方向射,而是向虚空射,但是你射虚空,终究不能达到目的地,只在虚空里一阵子,暂时能上去,随著又坠落了。

势力尽  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势力尽’:就是说仰箭射虚空是空费力,举刀斩水水无痕,就是没事找事做,没有麻烦,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射虚空,力量及不了——

    ‘箭还坠’:箭就坠落下来。无论甚么物质,由上往下坠的时候,都是重的先下来,轻的在上面,换句话说,箭头在下,箭尾在上,要是不小心,可能坠到你的头上,甚至也有生命危险,所以说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你尽去做有形相的布施,虽然也种福了,可是这种福不是长远的,而是暂时的,转眼的,不久的,是靠不住的,所以招得来生不如意。今生或许得到福,来生也许得到福,再来生就不如意了。所以福尽又要受苦了,而在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不能了脱生死,不能超出轮回,这就是不如意的事情。

    ‘争似无为实相门’:这怎么比得上无为实相无相的解脱门呢?比不了这种解脱门。所以——

    ‘一超直入如来地’:一超直入,不历僧祇获法身,不立阶梯而证得佛果。

但得本  莫愁末  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莫愁末’:我们修行学佛法,要认识根本的道理。根本的道理是甚么呢?就是去欲断爱,少欲知足,也就是没有益处的妄想不要打那么多。你若得到根本的道理,末稍枝叶的问题就不用愁了。本,就是你得到真的,得到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果位,得到真如自性,本来清净的,本来是不动摇的,本来是现成的。这个本,也就是如意珠。甚么是如意珠?就是大圆镜智,你要是得到大圆镜智,就不会再有有漏的思想,所以叫得本。不颠倒,把根本抓住了,末梢就不需要那么注意。

    ‘如净琉璃含宝月’:本是一尘不染,万虑皆空的,就好像一个清净琉璃瓶里含有一轮明亮的宝月,里外都是玲珑剔透,光明遍照,只有纯阳,没有阴气,叫如意珠。这个如意珠是遂心如意,变化无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妙用无方的。

    ‘既能解此如意珠’:你要是能了解、明白这如意珠的作用,它的体性、作用和功能,则——

    ‘自利利他终不竭’:这个如意珠,这种大圆镜智的智慧,既能自利,又可利他。自利,自己不颠倒;利他,令他人不颠倒。再往浅一点说,自己不糊涂,令众生也不糊涂,就叫自利利他。终不竭,就是没有完的时候,甚么时候用它,它的能源总是充足,不会没有的,这叫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  松风吹  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

    ‘江月照’:这是譬如乘船泛江,月光照到江里,这种境界是很自然的。

    ‘松风吹’:松树被风吹,有一种清香,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这都是一种非常天然的境界。

    ‘永夜清宵何所为’:在长夜里没有事情可做;可是在这没有事情可做时,虽然无为,可是却无不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在这永夜清宵,这种天真野趣、自然活泼的景象里,露出佛性和戒珠。金刚光明宝戒的戒珠,这就是我们的心印法门。

    ‘雾露云霞体上衣’:好像雾露云霞一样,又好像我们身上所穿的衣服。言其前面所说,‘五蕴浮云空去来’,也就是说五蕴像浮云似的,雾露似的,是身上穿的衣服,不是自己的,是从外面有的体衣,佛性是自己本有的,戒珠也是自己本有的,所以你不要把这种东西认得太真。

      现在我们生在末法时代,就是佛法即将灭亡的时候,这时魔强法弱,邪盛正衰,所以种种邪说都出现了,这种邪说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做出来却会亡国灭种,令人类同归于尽。

      我们都知道天地间生生不息,化化无穷的道理,它有阴有阳,有正有邪,你若违背阴阳邪正造化的生理,一定走到灭亡的途径。现在全世界都怕‘爱死病’,由这个名词就应该觉悟,怎么死呢?就因为乱爱,不守正当的轨道,去做一些违背生理的事情,还到处提倡、宣传,把人性都弄迷昧了,谁也不知道那个是正,是邪;是对,是不对,甚至还要合法化。这个东西一但合法化,那世界就没有真理了。这是甚么呢?是一般人所迷的‘同性恋’,爱死病就因为同性恋而发生的。所谓有昼就有夜,有善就有恶,有逆就有顺,有天就有地,这是很正常,也是相对的道理。因为如此,古来圣人提倡男女居于一室,这是人之大伦,也因此才定了礼,所谓男子三十而娶,女人二十而嫁,这是一种伦常,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叫五伦;又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应该本照这五伦八德去做人,从来没有说男人和男人居于一室是人之大伦。

      末法时期,这些妖魔鬼怪都出现于世,公然提倡灭绝人种、亡国灭种的乱沦。各位想一想,如果人人都搞同性恋,国家就没有人了,国家没有人,世界也没有人了,世界人类便灭绝。现在天地间恐怕是等不及了,等不及人类自己把自己毒死,同种灭亡,于是就产生‘爱死病’。这个爱死病,也就是快死病,到现在为止,没有研究出对症之药。这种病令人身上抵抗力都没有,外面的邪气一进来就会死。这种病就是由同性恋而来,这叫以毒克毒,造出好像原子弹那么厉害的病症,就是这个爱死病,不易治。

      我本来不想讲这道理,可是我觉得现在有的人还没有被这种邪说所迷,还有向大家讲一讲的必要,我讲出来,无论甚么妖魔鬼怪不高兴,我都要说我想说的话。这是个大灾劫,大危险时期,我们不能不想法子,那么用甚么法子呢?大家一起念观世音菩萨,希望挽救这个浩劫,如果观世音显神通,甚么病都会起死回生,‘恚怒生欢喜,死者变成活,若言此是虚,诸佛不妄说。’我们大家皈命观世音菩萨,来救这些都要灭亡的人类。

降龙钵  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

不是标形虚事持  如来宝杖亲踪迹

    ‘降龙钵’:出家人用来吃饭的钵,名叫‘应量器’,就是你吃多少就装多少,不要不够,也不要多,恰到好处。可是,这个钵不是单单用来吃饭,而且也是个宝物,能降伏天魔,制服外道,三千大千世界都能装进钵里,所以古来有用钵来降龙,又能替人治病,所以钵的用途很多。降龙钵,龙是隐形莫测的众生,它有神通,可是毒龙很毒,毒龙能害人,会放毒气。人一闻到这股毒气,会把生命都夺去,究竟甚么叫做龙?人的脾气就像一条龙,你要能使脾气不发作,也可说把龙降伏了,因为脾气也是忽有忽无的,你叫它有,它就会有;你叫它没有,就可以没有,来之无踪,去之无影,就像一条龙似的。

    ‘解虎锡’:锡就是锡杖,出家人行脚时用的。锡杖有两个环,每个环有三个圈,两钴是讲真、俗二谛,每钴有三个圈,共有六个圈,表六度万行。古来大德用锡杖,能使正在打架斗争的二虎分开,这两虎就老老实地趴著,这叫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鸣历历,就是很清楚、很显著,这个样子好像著相似的,其实不是著相,所以——

    ‘不是标形虚事持’:不是这么做样子。

    ‘如来宝杖亲踪迹’:这是佛的宝杖,佛亲手传给弟子,所以是佛门的一个法宝。出家人三衣一钵一具不离身,也要带锡杖,这是用种种法宝来修行。那么比丘有比丘的样子,比丘尼有比丘尼的样子,出家人一定要躬行实践,脚踏实地地修行,不可以随便,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都要特别注意的。

不求真  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  即是如来真实相

    ‘不求真,不断妄’:为甚么?就因为得到本了,你就不愁末了,前面一段文又把这段文的意思说明白了。‘如净琉璃含宝月’,就好像在净琉璃瓶里含著宝月似的,玲珑剔透。‘既能解此如意珠’,你要是明白了这个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自己得到利益,也能利益他人,自利利他,这种力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甚么叫本?就是我们把生死无明破了,无明破了,你就得到本了,既得到了,末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因为这样,所以说不求真,不断妄,也不需要求甚么真了,因为无真可求,他已经惑无不尽,真无不存,没有甚么妄,只有一个真,连真的名义也没有。

    ‘了知二法空无相’:因为你明白‘真’没有形相,‘假’也是没有形相,真妄都没有形相,有无也没有形相。因为自性就好像虚空一样,真的和妄的都在虚空里面,你要是没有迷惑,妄自然就不存在;你要是明白了,真也显不出来,所以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明白真妄、有无都是虚妄而没有实体,都是名词而已。空无相,没有形相会令你执著。

    ‘无相无空无不空’:没有相,也没有空,没有形相,怎么会有空呢?无不空,可是这时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不空,所以叫真空;妙有非有,所以叫妙有。

    ‘即是如来真实相’:这就是实相理体,就是没有一切执著,甚么执著都破灭了,这是这段文的大意。

心镜明  鉴无碍  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

    ‘心镜明’:我们的心镜,就是大圆镜智,你要是得到大圆镜智——

    ‘鉴无碍’:你照甚么事,一照即了;你照理,一照即空,所以鉴无碍,甚么障碍都没有了。

    ‘廓然莹彻周沙界’:廓然是大的意思,又是光明的意思。莹彻,就是玲珑剔透,里面可以看见外面,外面也可以照到里面,互相莹彻,没有障碍。周沙界,周遍法界,无在无不在。

    ‘万象森罗影现中’:天地间的森罗万象,房廊屋舍等,影现中,都在这里面现出来。

    ‘一颗圆光非内外’:这个圆光也是如意珠发出来的。‘既能解此如意珠’:你明白这个如意珠的道理。‘自利利他终不竭’,如意珠会放光,这种光不是在里面,也不是在外面,是你自性的光明,本来就有的,可是你不会用它,所以埋没了很久,现在你得到了,明白了,把大圆镜智也得到了,所以一颗圆光非内外。

      研究佛法的人,必须要恒长耐久,天天研究,不能间断,天天在佛教里薰习,就像在水里泡似的。又像用烟来薰一样,你用烟薰,一天不见得甚么,两天也不觉得怎样,时间久了,就有黄色现出,就有一种习染。本来是个质地很硬的,常常在水里泡,泡得时间久了也会软。即使自性很刚强,常常在佛教的法水里泡,可改变我们的刚强性,成刚柔相济。你本来是甚么都不懂,若你常常在佛教里薰习,久而久之,就懂佛法了。

      我们人不要那么好奇,好奇不要紧,很容易掉到坑里,掉到陷阱里出不来。那些探险的人,各处去探险,往往生命都牺牲了,这是不是值得呢?这不一定有甚么价值。所以我们人应该生出正信来,不要常常走小路,走黑暗的路,见不得人的路,喜新好异,这都是佛教徒容易犯的毛病,结果甚么也没有成就,时间也耽误了,这是很可惜的。你常常想学佛法,就是没有时间;但你各处往旁门左道里跑,却有时间。可是这很容易就中邪了,现在到处都有鬼上身,这些很容易把人迷惑住,被迷惑了,将来就做魔王的眷属,去增加他们的势力,所以各位正信佛教徒不要走偏门,不要投机,不要取巧,要老老实实地研究佛法,这是我们的本分。(待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智大力大势至菩萨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海众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宣化上人德相
回向偈① 回向偈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宣化上人《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荐赏(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nf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