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底层 草根 育儿宝典今天如何做教师
超越传统文化,塑造独立人格(茅卫东)

超越传统文化,塑造独立人格(茅卫东)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8-03-29 05:54 被阅读40次

有个笑话:

  私塾先生叫醒一个上课打瞌睡的学生后怒斥:“你呀,一捧起书就要睡觉。看看人家,睡着了还捧着书。”

  第一次看到这则笑话时,和许多人一样,我也认为这老师太偏心眼了;明明都是上课睡觉,一个被叫起来批评,一个继续睡还受表扬。

  后来慢慢看到一些书和电影,再后来自己也当了老师,再看到这则笑话,就有了另一种解读。

1、不是人家偏心眼,是我们自己缺心眼

  这位私塾先生说的话,完全不可能是事实吗?比如,有个学习认真的同学,或许前一天大晚上看书看得很晚才睡,或许是身体不太好,或许是其他原因,上课时终于抵挡不住困意,睡着了手里还捧着书,而班上也确实有几位一捧起书就像睡觉的学生。那样的话,私塾先生貌似偏心的话语,其实只是一种事实描述。而所有对私塾先生不满的人,似乎都在无意中把自己想象成了那个当众挨批的倒霉蛋。

可能会有人说:“这也太巧了吧?你是狡辩!”我还真不是狡辩,多年前我就处理过一个类似的事件。

  有一次,语文教师在批改一位学生的作文时写了一句:“这篇文章是你自己写的吗?”这位学生闹起了情绪,周围几个学生也替她打抱不平,他们希望我这个班主任能主持公道。于是,我在班会课上展开了一场讨论。

大家纷纷表示不满,认为这是老师对学生的不信任。有个学生说:“老师不能证明我的作文是抄的,那它局势我写的。”有学生甚至认为,这样的人不配当老师。言辞之激昂,真不多见。这时,一个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学生站起来,平静地说:“我会为这句话而高兴,因为这说明我的文章写的好!”

教室里静了下来,我说:“大家认为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在埋怨老师和自己高兴这两者之间,你愿意选择哪一个?能有这样独特思维方式的同学,他们具有什么样的良好心理品质?”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大家终于明白,这是一个人真正拥有自信的表现,一些学生为自己刚才的慷慨激昂而有些不好意思。

我问那个说“老师不能证明我的作文是抄的,那它就是我写的”的学生:“请你说说,对于同学们刚才说的老师不信任学生这一点你是怎么看的?”她想了想,说:“也不能就认为是老师不信任学生,因为我们许多同学的的确也抄作业包括作文。”

我问全班学生,谁对此有异议。没人站起来。我趁机让学生回忆一下前不久我布置的政治小论文的完成情况,几个学生脸红了。那次我选中了几篇满意的文章,可在让这几个学生再次进行修改时,他们多表示文章是抄来的。

  我接着问:“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怀疑你的文章是抄的但又无法查实,他能有几种做法?”学生议论后想出了四种方法:第一,什么也不说,给高分;第二,直接向学生询问;第三,以投稿(或别的)为名进行查证;第四,直接批评学生。概括地讲,就是“不管”“询问”“批评”。“那现在你们还认为语文教师的做法过分吗?”学生都摇起头。

  我不知道还没有学生记得这次讨论,但我相信,这次讨论至少在当时给了学生一种刺激,让他们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不满,其实是在我们内心里,我们就把自己视为了弱者。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则笑话。如果你是哪个被表扬的学生,你还会认为私塾先生偏心吗?从我自己求学和为师的经历看,好像很少有人因为经常受到表扬而认为老师偏心,而那些认为老师偏心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经常被批评的学生。我想,大家可能也有和我类似的体验吧。

  这种心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一套新的分配方案出台,受益者总会称赞方案的公平合理,而利益受损者则会愤愤不平、呼吁公平。如果根据大家的意见再出一个修改方案,这两种声音还是会存在。当然,本文无意讨论如何建设社会公正这个问题,就此打住。

2、不是我们缺心眼,是传统文化没心眼

  言归正传。为什么那么多人习惯于用弱者的心态去看待问题?这就和我们的教育有密切关系。

总所周知,我们的传统主流文化强调服从而不是鼓励创新,强调整齐划一而不是标新立异。强调服从和统一,自然会特别要求尊重既定社会秩序,而尊重生命秩序最好的体现就是尊重社会秩序的维护者---父母、老师和各级官员乃至皇帝。

皇帝是不能质疑的,因为他是“天子”。“奉天承运”不受任何普通凡人制约。历史上许多次造反,打的是“清君侧”旗号,就是这个道理。“官大一级压死人”“朝中无人莫当官”,都是大家颇为熟悉的话语,个钟韵意不必烦厌。父母也是有高度权威的,过去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曹操坐骑受惊踩了麦苗,他割了一把头发就让三军大为震撼,因为这在当时相当于他接受了斩首之刑。历史上的“孝”--即无条件服从父母---影响是如此深远,使得诸如“二十四孝图”这样的糟粕至今还为许多官场人物,教育中人津津乐道。日常教育中,“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家庭教育的名言,“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有些已经被抛弃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虽受质疑但仍然是教育的主流观点。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强调服从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人的最大伤害之处就是一个人从小就被剥夺了自我成长的机会,一切都以权力,辈分为主宰,个人兴趣,意愿,性格等都不在教育者考虑范围之内。即使有”因材施教“这样的原则,也只不过是一种方法层面上的东西,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一个人失去自我,服从社会。透过各种冠冕堂皇的说辞,主流的传统教育无非是两句话----第一句话:”你不行!“第二句话:‘跟着我,有肉吃!”。

  一代又一代人接受这种教育,千百年来已经形成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心理本能。终其一生,我们时时刻刻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和鼓励,不然我们就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得终日。契科夫笔下的那个小公务员,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和他。

  我们不敢质疑权威。就像鲁迅当年刻画的红眼睛阿义:“他(夏瑜)疯了,竟然说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在“国不可一日无君”思想的支配下,任何对权威的质疑都是疯狂的,荒谬的。长在我们肩膀上的脑袋只是为了接受上面的指令,没有得到指令,我们和木头人无异。

  我们也不接受质疑。“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大家不都是这样吗?”“这是我们的规定!”“总是要活下去的!”.....其实,没有人让我们去造反,我们只是应该反思:我们何必让学生批判“猪的理想”呢?

在这种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长期的浸淫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吧自己当成弱者。当遇到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遇到比自己还弱的人,我们立马兴奋起来,像只藏獒似的勇猛地冲上去,最不济也得像,猫逮着耗子,先不吃,慢慢玩上一会儿。如果遇到领导,遇到比自己强的人,我们或像可爱的吉娃娃,装楚楚动人样,或是只误闯同类地盘的流浪狗一般吓的赶紧躲闪。只有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家长面前,靠着传统的“师道尊严”这层防护罩的保护,我们才敢大言不惭地谈理想,谈人生,谈奋斗,谈教育,谈人格.....躺在床上时,我们不感到羞愧吗?我们对学生讲的这些,自己做到了吗?做不到,我们认同吗?不认同,我们为什么还这样对学生讲?为了饭碗,仅仅为了一口饭,为了活下去?可这不是“师道”,只是生存之道啊!

  很多家长和学生比我们看的明白,他们不再尊重我们,因为我们呢的确不值得尊重。不但不值得尊重,还应该被蔑视,因为我们呢太道貌岸然了,仅仅为了混口饭吃,却以道德的名义,以教育的名义。我们简直就是骗子。

3、学会自我教育,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

  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教育”长大的 ,但我们又是可以“自我教育”的,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不取决于“被教育”,而是取决于“自我教育”。这里的“自我教育”就是睁开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相信自己的眼睛,顺从自己的内心,去审视,去体验,包括经历挫折甚至失败,最终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

  多年前,“人事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流行语教育界。奇怪的是,好像没有人因此质疑传统教育津津乐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缺陷。等了那么多年,现在我自己补充一下。我以为,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必须加上一条,“促其思考”,这里所说的思考,不是思考“自己错在哪里了,如何改正”“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老师的辛苦付出”“如何设计自己的生涯规划”.....那样还是在别人划定的范围里转圈。真正的思考,是从质疑开始的,诸如:“老师说的一定是对的吗?”“书上讲的不会有错吗?”“大家都是这样想就是可以接受的吗?””纪律真的不能违反吗?””为什么太阳不能晚上出来?”“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吗?”......质疑,是对现行规则的挑战,是对权威的挑战,也是对自己的挑战。

  所有的感动和知晓,都是源于别人,我们只是接受。只有质疑,才是我们独立思考的开始。很遗憾,传统的主流教育中很少有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位置。传统的主流教育下的思考,多是为了学生明白自己的无能和错误,最后幡然醒悟,感恩权威,放弃自我,服从秩序。

  然而,人的确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虽然脆弱不堪,却不会完全放弃质疑。纵然古今中外皆有“焚书坑儒”的惨烈和“万马齐喑”的死寂,亦或是“嬉戏山水”的隐逸和“钟情声色”的逃避,可是人的质疑精神确实如同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人一旦开始质疑,就意味着他开始睁开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一切,他的自我教育之旅就开始了,他的心理真正开始走向成熟了。可惜啊,许多人一辈子都不曾有过这激动人心的心灵成长之旅。

  身为教师,你愿意思考吗?从质疑自己开始,质疑一切,打破一切,重建一切。这个过程,会有痛,会有苦,会有泪,会有人因坚持不住而放弃。有的人刚把眼睛睁开了一条缝,就会被吓坏了,赶紧重新闭上,还好心地使劲捂上别人的眼睛。可是如果你坚持了下来,或许你就会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的“活着”其实只是一种“生存”罢了,而我们是有权利活得更有尊严的。

生命本无意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是唯一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物种。人之为人的尊严,不在体力,不在寿命,就在于人会质疑,“我思故我在”!即使最后没有建立起任何原创性的东西,至少我信仰的都是自己经历过,体验过并得到内心认同的东西。,我想,所谓“内心强大”,就是这个意思吧。

相关文章

  • 超越传统文化,塑造独立人格(茅卫东)

    有个笑话: 私塾先生叫醒一个上课打瞌睡的学生后怒斥:“你呀,一捧起书就要睡觉。看看人家,睡着了还捧着书。” 第...

  • 大连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官网摘录

    院训:塑造人格 独立思考 塑造人格是指塑造人文精神,塑造具有稳定价值观念、脱离自我中心、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能力的...

  • 警惕伪学习(茅卫东)

    这个话题,一开始的时候,我用的是“反对伪学习”,后来觉得不妥。相对于课堂教学,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尤其是成年人的学习...

  • 读书随想(1)教师职业发展当有“道” ——读《教师

    初识茅卫东老师是缘于《中国教师报》。那时,作为该报的编辑和记者,茅老师负责的“创新课堂”“教师教育”版面给我留下深...

  • 别让成功忽悠你(茅卫东)

    小品《卖拐》让“忽悠”一夜之间成了大江南北的流行词汇,被媒体曝光的地下传销培训更让人们见识了忽悠的厉害。身为教...

  • 父母居然成祸害(茅卫东)

    孩子认真地对妈妈说:“你对我的爱比水深!” 妈妈很感动。 孩子又认真地对爸爸说:“你对我的爱比火热!” 爸爸很开心...

  • 教师当有边界意识(茅卫东)

    和“以校为家”相匹配的另一句话是“爱生如子”。以前只是觉得“爱生如子”太过崇高,一般教师难以企及,所以我主张的是...

  • 茅卫东老师谈儿童财商教育

    改变中国教育的第三条道路 ——阿福童项目的意义 教育改变的三条路径:政策改变、个体改变、课程改变 阿福童课程,改变...

  • 内省篇:应该谢谢孩子(茅卫东)

    注意,我说的谢谢孩子,不是因为孩子为你倒了一杯水,给你削了一个苹果而表示感谢的意思。 那是什么意思,讲个小故事,就...

  • 孩子怕黑怎么办(茅卫东)

    孩子怕黑,不肯一个人睡,甚至不敢一个人进个没开灯的房间,怎么办? 别急,也不用对孩子讲道理。临睡前陪着孩子,拥着孩...

网友评论

  • 长亭外的夏小乔:💐💐💐💐🍎🍎🍎🍎
  • 修心谷穗:此文对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偏见,传统文化从来没有让人成为弱者。当然大多数人都对传统文化有偏见。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是一句“服从”那么简单的。
    修心谷穗:@九月飞飞1979 不怪你,朱熹害了很多人。想要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真谛吗?
    161f09651b9e:@修心谷穗 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是需要 去伪存真,剔除糟粕,萃取精华。并不是全盘的否定。但是特别是儒家的理论比较束缚个性。

本文标题:超越传统文化,塑造独立人格(茅卫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vp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