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是一部描写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是一部关于蒙古草原狼的精神图腾。
首先来讲,中国人“羊性”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宋朝的文治,还是清朝的闭关锁国……苦难抱成团,安定思享乐。无一不体现中国人骨子里的“羊”性。
《狼图腾》里的书写,除了腾格里,草原是主体,是大命,人、狼、家畜等都是小命,小命的延续依赖于大命的存在。黄羊、旱獭、老鼠等生物如果大面积繁殖,会破坏草原,最终危及草原上的所有生灵,所以狼群的捕猎起到了保护草原的作用,是大命的守护者。在这样的视野下,“狼吃羊”不但不再显得残暴,反而蒙上了一层天命的色彩。作者借书中人物蒙古族老人毕力格的口说:腾格里最偏爱的是狼。
《狼图腾》中提到的狼性让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在环环相扣的“狼故事”的紧张氛围中,蒙古狼卓越的智慧、机警的作战、坚强的意志、忘我的忠义、浓厚的亲情历历在目,还有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也是文明悠长的。
主人公陈阵养的小狼活灵活现,把狼性的热爱生命与顽强的忍耐力更刻画的栩栩如生。在对待食物上,小狼对喜爱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观察在偷袭;对烈日的暴晒,小狼能想出用挖洞的方法隐藏身体;对脱离家园的迁移小狼可以一次次宁死不屈的和牛马车抗争也不妥协。对着野性十足的小狼,我却油然而生敬意与怜爱之情。这是一种狼性的洒脱与真切,让人们从中看清一个最真的事实,那便是狼的“睿智”。中国这个大社会,需要羊,但更不能少了狼。那么,到底这本书描写了哪几种狼?
《狼图腾》里,到底写了哪几种狼?
1、团结合作,相互配合
书中第四章有介绍群狼翻越石头构筑的羊圈,吞吃羊群的部分,其中强壮的狼作为其他狼的垫脚石,帮助其他狼翻越石圈,而自己则利用羊尸顺利脱身。
2、善于隐忍,不急不躁
书中第二章描写群狼埋伏大黄羊群时,毕利格老人为陈阵介绍狼对付黄羊的各种战术,以及雪窝一战中群狼对付黄羊群的实况。
3、有仇必报,舍身忘死
书中第五和第六章着重对群狼为报复人类袭击马群的行为进行叙述,这也是全书中唯一让我对狼产生敬畏之情的章节,巨大的圆形血圈,惨不忍睹的军马残骸,死不松口与军马同归于尽的母狼,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珍惜猎物,尊敬对手
文章原文写到“四年后一个白毛风肆虐的凌晨,一位老人和一位壮年人骑着马驾着一辆牛车向边防公路跑去,牛车上载着毕利格老人的遗体。大队的三个天葬场已有两处弃之不用,一些牧民死后已改为汉式的土葬。只有毕利格老人坚持要到可能还有狼的地方去。”用残存的生命去致敬对手。
5、王者之路,一刻永恒
在狼的眼睛里,永远看不到气馁的神色。没有固定的规则就是永恒的规则。
国人骨子里的“羊”性造就了中国人“多难兴邦”的认知,其实多难未必兴邦。
我们先要了解,格言都是有情绪的,在某一种特定的条件之下,它才是真理,才值得论证。“难”如果太多,国家又有多少精力致力于祖国建设中。因此,对格言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譬如说,“哀兵必胜”,那真不见得,“哀兵”必败的典例也是不胜枚举。当一支大军最后落到被消灭的悲剧,又有哪一个不是“哀兵”呢?就连楚霸王,也会在乌江边唱起悲壮的“垓下歌”。像迦太基对抗罗马,到最后几乎是全民皆兵,可以说是一面哭一面打,最后却还是被罗马消灭了。“哀兵”不见得就获胜,“多难”也不见得能兴邦,而是说,这一切必须要有一个“度”。
狼所具备的最让我佩服的便是它的危机意识。假使我们设置一个空间,那种竞争上升到死亡危圈的空间,在那个圈子里,真的符合那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真实理念,把落后就要挨打甚至落后就会死亡的概念真真切切地运用到自己国家建设和民主建设中,而并非在外敌入侵的时候才有所体现。那么,这就极大限度的提高了民族凝聚力以及国家安全意识中的文化防卫。
文天祥《正气歌》的前几句写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这首诗里表达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蕴涵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中。在地下就是山川河流,在天上就是日月星辰,在人体内,就是那种浩然正气,充盈于天地之间,到了危急时刻便突显的淋漓尽致。当然,这种正气不是一天两天就养成的,就像狼的精神,这需要年少时跟着父辈学习认知,成长时捕猎的经历,长大后的协同作战,中年时的把技能传授给小狼,老年时的敢于赴死。需要此般一以贯之。
《狼图腾》里,到底写了哪几种狼?
昏暗的夜色中,像萤火虫般的绿光闪烁,这是狼的眼睛在闪着凶恶的光芒。瞧,星星点点,狼来了。
网友评论
腾格里草原、大自然、社会、狼、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