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
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除了中国神话里的哪吒,佛教经典著作《阿含经》里的王子悉达多。更不要说,谁一生下来就有口才了。
如果你没练好口才,是因为你对自己不够狠.jpg
曾有一部影片,在第83届奥斯卡上收获最佳影片奖等四项大奖,它讲述的是一个口吃国王成功获得口才的故事。不错,它正是被誉为“励志传奇”的《国王的演讲》。
主人公艾伯特曾被父王要求在大英博览会上致开幕词,他站在话筒前,结结巴巴地说:“……我……有事宣布……,……我承诺……”二十秒钟吐不出一个词。他开始逃避,甚至向医生发脾气,认为像他这样的口吃患者要能练就口才简直是天方夜谭。
几年后,德国政府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乔治六世在播音室里向国民发表演讲:“我们被迫卷入冲突,我们必须保护自己保护国家,如果你愿意,请拿出你的力量,我们必须坚强起来,抵抗敌人!”全国上下,不分男女老少、贫贱富贵,都在倾听国王演讲,个个热血沸腾,决心誓死抗战。
这个颇具口才的乔治六世,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患有严重口吃的艾伯特。从严重口吃,到颇具口才,艾伯特经过种种训练才走到这一步。在敌军进犯的紧要关头,艾伯特面临的已经不单纯是口才的问题了,而是要么存在,要么毁灭。在残酷现实的逼迫下,他背水一战,激发出强大的意志力,终于获得了口才。
这部影片说明两个问题:一、口才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靠后天训练而获得;二、练口其实是练心,当你训练口才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时,只能是耗费时间;只有当你被现实某种情状逼迫,不练拳法就会被打得满地找牙时,才能进入“备战状态”,练口才便会事半功倍。
学会日语,老八路就像多了一条命.jpg
作家萨苏曾学日语,觉得很难练。闻听当年搞敌工工作的老八路会说地道的日语,就去向老八路朱占海请教学日语的“诀窍”。朱占海一句话发人深省:“你们学不好,就是少挣俩钱儿,我们学不好的,都牺牲了。”逼到那个份上,练不好日语那是假话。
练口才也是如此。要想练就一口流利口才,先给自己一个强有力的理由。
比如,在每次练口才前,设想一下没有口才你将会遭遇怎样的困境,而有了口才你将会获得怎样的美好生活,并下决心改变,将“心”这部精密仪器调整到“备战状态”,准备出发!
练口才讲究内外兼修,即需练好内功和外功。南宋诗人陆游曾经写过一首诗,叫《示子运》,其中有这么两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大意是劝他儿子写诗,只有把诗外的功夫做足了,才能写出好诗来。同样道理,练口才时,声音、语调、手势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功的修炼。著名演讲理论家邵守义曾用七个字来概括内功,即“德、才、学、识、胆、情、体。”
具体说来,“德”即“品德”,俗话说“打铁先要腰杆硬”,演讲者如果说一套,做一套,便是欺骗,别指望听众会从中受益,更别指望演讲者能得到听众的爱戴。如果不能保证演讲的精彩,请保证演讲的真诚。
“才”即“才能”。“演讲”以“讲”为主,但也有“演”,演讲者应该有一点表演的才能。表演才能对抓住听众注意力、调动听众情绪十分必要。高明的演讲,以讲稿为蓝本,但不拘泥于讲稿,面对突发情况或者迸发的灵感,会做出一些即兴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场演讲都是一场创意表演。
“学”即“学识”。难以想象,一个知识浅薄的人能在台上纵横捭阖;如果肚里没货,这也不懂,那也不会,讲出来的东西也毫无用处,白白耗费听众的精力与时间罢了。
“识”即“见识”。肚里有了货,还不成,如果讲得东西大家都知道,不是微博上流行的话题,就是搬弄别人的话,毫无见识,毫无新意,估计大家听起来也味同嚼蜡。最好有新观点、新见解,说他人未说,讲他人未讲,想他人未想,“小溪虽浅,但浅的澄澈”。
“胆”即“胆量”。首次登台演讲可能会发慌,没关系。多登几次台,熟悉后就不怕了,或丢几次丑,把脸练厚了就行了。实际上,观众并不在乎你嘴角是否粘着一个米粒,并不在乎你心慌与否,他们只在乎你的演讲对他们有什么用处而已。明白这一点,勇敢登台吧。
“情”即“情感”。演讲当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让心中所想的喷涌而出,或炽烈或喜悦,表达出来。避免逐字逐句念讲稿、背讲稿,那样做缺乏打动人的情感力量;也要避免“情感过剩”,平时用什么腔调说话就用什么强调演讲,切忌一登台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拉唱腔拖长调,那不是演讲,是朗诵或歌唱。
“体”即“身体”。从某种程度上讲,演讲是一种体力活,不仅需要“站功”,还需要“嗓功”,锻炼好身体确有必要。
除了“决心改变”、练好“内外功”之外,练就口才还需要一个决定性的条件。
美国有一位黑人投资专家,叫Chris Gardner。他老婆忍受不了贫穷,弃他而去,而他不得不带着儿子四处奔波,最终成为股市交易员,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的真实经历被改编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Chris Gardner有一句名言:“当你找到所爱的工作,不等天亮,你就会去做它。”
反对者每次听完乔布斯演讲,总是很纳闷:“刚才听他演讲,我为啥频频点头嘞?”.jpg
“苹果之父”乔布斯的演讲被称为“现实扭曲场”。在演讲现场,一些本来反对乔布斯的人却成了他的“忠实信徒”,直到演讲结束才又恍然大悟,重新反对。像科幻片一样,乔布斯似乎具备瞬间扭转人们想法的“魔力”。他的魔力来自哪里?来自他的“痴迷”,每次演讲都经过数小时的演练,每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推敲。
是的,“痴迷”正是练口才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决心改变”为你提供强大的意志力,修炼“内外功”为你提供坚实的各种储备,“痴迷”将为你练口才提供恒久的动力,这三者一起化身为“三驾马车”,促使你尽快获得口才。(厉弢)
ོ嗨,©版权说明:欢迎转载,请联系厉弢获得授权。如果喜欢,请来赞一下吧:-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