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效管理的恶性循环
除了单一管理角色导向引发的无效管理之外,还存在着其他途径导致的无效管理。
各管理角色之间具有内在的冲突性。如果某一种管理角色占主导地位,就会抹杀发展其他角色的机会。例如,假如由P_E_型管理者创立一家企业,它将会发展迅速。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由于P_E_型创始人缺乏行政管理者这一角色的能力,因此企业往往会缺乏凝聚力。事实上,他们可能会反对一切试图建立组织控制力的努力。然而,如果组织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强化行政管理者这一角色的能力。于是,组织逐渐背离了创始人的管理轨道,而创始人必须适当放权。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pAei型管理者来建立组织体系。然而,由于受制于P_E_型创始人,pAei型管理者能留下来的机会渺茫。P_E_型创始人会频繁更换财务会计和行政管理者,影响组织的稳定。只有等组织脱离了P_E_型创始人的控制,pAei型管理者才会真正地发光发热。
如果组织规模扩张迅速,创始人逐渐无法凭一己之力加以控制,这样会极易导致组织被外部公司收购。随后,创始人要么离开,要么只能去担任无关紧要的闲职。
然而,此时如果_A_ _型管理者接管组织,官僚之风便会四处蔓延。如此一来,组织中的企业家型管理者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自己的管理风格,要么放弃,另谋高就。具有创新意识、激进的人才无法在官僚化的组织中长久存活。
显然,特定的组织氛围或管理风格会鼓励或抑制某些管理角色的作用,所以一旦管理陷于无效的状态,就会引发恶性循环。
组织中最少见的角色就是企业家型管理者了。业绩创造者型管理者视其为扰乱工作的人;行政管理者型管理者视其为骚乱的源头,是应该被驯化和控制的头号目标;整合者型管理者和行政管理者型管理者的感受几乎一致,认为其存在会威胁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团结表象。与此同时,企业家型管理者也看不惯其他的企业家型管理者,觉得他们是在抢着出风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