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一篇具有优美意境和忧伤氛围的京派小说,在最初阅读的时候就给予我莫大的震撼,仅仅是作者笔下的意境和情感就足以让人深陷,深挖其价值与情感,我发现《桃园》其实是一本暗喻社会和人生的“梦境”。
作者废名,京派小说代表性作家,其写作语言兼具散文化与诗意美,朦胧美的意境、歌颂人性自然、远离城市政治,在最淳朴的乡村生活里面寻找消失的道德人性,重塑国人的精神世界。
《桃园》一书以“孤独的桃园”为背景,描绘了王老大和阿毛的日常生活。但是废名在语言和结构上的隐隐约约令整个故事的节奏不太明显,反而更多的是抒情与梦幻的感觉,加之阿毛的病情,父女俩的困苦,买桃子的悲剧,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如梦似幻的美丽和悲伤。
开放式结局才是最伤人的BE美学!小说的结局是王老大去买桃子,结果桃子被弄坏在地。“桃子玻璃做的!”看似奇怪,但是这样留白的结局无论怎么想都死忧伤的。或许预示着阿毛的死亡或者病情恶化,或许就是爸爸没有买到女儿想要的桃子,或许是王老大最后的希望破灭。
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浓重的悲伤氛围,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和外貌刻画就把苦难和生死展现得淋漓尽致——“照墙外是杀场”“桃树已经不大禁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阿毛消瘦的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寥寥数语,是生活的无奈何沉重和疾病的无情。
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京派小说体式较为醇正,他们把东方情调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形成一种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志。”其实,京派小说注重挖掘人性之美,以人性重塑国民精神世界,人间的真善美展现其中。阿毛在墙上种花,帮爸爸种桃树,不理解爸爸为什么酗酒但是还是爱着爸爸,给尼姑桃子吃……王老大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汉子,不温柔,爱喝酒,粗糙但是吃苦耐劳,一遍遍想着念着女儿,满满都是对女儿的爱。这样淳朴善良的人儿,这样伟大的亲情之爱,没有过多渲染王老大的反应,但是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美。
在苦难和善良之后,引起的深深的悲悯之情,京派小说拉开与现实政治的距离,聚焦生活和人性,是能够真真实实地让读者共情到主人公并产生深深的悲悯情怀。
然而,在初次阅读以后我实在是对于废名的语言和叙事手法难以理解,富有韵味和生涩味道的文章读来的确优美,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实在是有点难懂,在读了好多遍以后我才能慢慢去了解这个故事。这小说优美而富有韵味,散文化和诗歌化的语言为它增添了美感,意识跳跃和模糊化的意象也赋予了该篇小说“难读”的定位。
并没有否定其文学价值,只是单纯读不太懂。毕竟,把人生的苦难、生死的无奈和人生的淳朴善良拧成一条线,以如梦似幻的语言和意象呈现出来,就已经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了。
好像一场美梦醒来的落空,尽管善良,终究苦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