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不能行?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5-29 06:00 被阅读0次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

    孔子说,人道在现实中不被奉行,是因为智者过,愚者不及;人们不明白人道的真义,是因为贤者过,不肖者不及。就像人人都离不开一日三餐,但有几个人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呢?

    朱熹解释说,贤智之过、愚不肖之不及,是由于禀赋差异造成的。智者聪明过头,认为人道无法实行;愚者智商不够,不知道如何践行人道,所以人道在现实中得不到奉行。贤者过分注重行为的实效,认为没有必要去了解什么人道;不肖者行为缺失,又不去设法了解道的内涵,所以人道的真义是什么,经常不被大家理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人道,就像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一样,但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过与不及的偏差。

    朱子在这里非常清楚明白地将“道之不行”归因于知与行的割裂。

    有一些非常聪明的人,知识非常渊博,夸夸其谈,对任何事他们都能找出毛病,因此他们没有信仰,自然不会在实践中去追求实现理想;而那些愚笨迟钝之人,并没有什么坏心眼,但他们认识不到追随人道的必要性。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都是在“知”上出了问题,所以都不会去践行人道。

    那些非常能干的人,往往注重实效和利益,以绩效考核为导向,整天跟着指标这个指挥棒转,不喜欢谈论理论,因此他们并没有崇高的追求,自古贪官多能人,大概就是这个道理;那些行为不检点的人,行事以私利为出发点,逐利而忘义,更不会去探求什么道的问题,就像要求盗贼娼妓谈论仁义道德。无论是贤者还是不肖者都是在“行”上出了问题,所以都不会去谈论什么人道。

    智者和愚者由于认识上的问题,导致行为问题;贤者和不肖者由于行为上的问题,导致认识问题。朱子的这种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格物致知和礼乐刑政,即一方面通过穷尽事理来解决人们认识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管教来解决人们的行为问题,他的对策都是从外在入手的。

    而王阳明则提出知行合一,要求从自己的心上入手,随时在事上练,他认为,没有真知,就不能真行;不能真行,就不是真知。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中庸》第五章)

    孔子这句话体现了深深的忧患意识,他对现实忧心忡忡,但并不甘心,因此才有此感慨,现实也证明,孔子并没有选择放弃。

    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由于知不明,所以道不行。这是不全面的,上文已经讲得很清楚,道之不行,既有知的原因,也有行的原因。

    ------《中庸章句》审读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道不能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fd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