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学生的出发点的问题
面对一个作文题,很多学生其实是无处动笔的,要真正写,第一个考虑的问题是:我怎么写才能符合出题老师的心意,不跑题。第二步会思考,我该怎么构思才能更动人,才能把主题体现出来。第三步会思考,有那些好词好句可以用到作文里,这样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
这于作文,实在是一个悖论。
好的作文讲究心性的舒展,个性的展现。如果作文开始就想着如何符合别人的意思,那不免会束缚自己的手脚。距离好作文的标准会越来越远。很多作文千篇一律,使人生厌,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审题是需要的,但绝不可为了取悦老师而作文,万万不可。
问题二:思维的表层化问题
学生为什么写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很多人归结为生活实践的机会太少。这个观点既正确又不完全对。一天都沉浸在生活里的各色人群,他们应该有丰富分经验,积累,但也未必写得好作文。
作文是用语言文字去有选择地再现生活场景,去评价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等。要真正做好这些,没有一定的思维训练,是不可能完成的,最起码也完成不好。
作文的思维,具体化而言,体现在行文的思路、线索的选择、观点的提出,观点的表达,生活场景的准确描摹等。要完成这些,需要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等。
没有逻辑性的思维训练,作文自然就会条理不清,辞不答意。没有深刻性的训练,就只会描写自己所看见的生活的表面现象。我们知道,我们看见的生活未必就是生活的本身。浅表化的表达也只是会人云亦云,或者鹦鹉学舌。
表层化问题也和教师上课有关。贴标签式教学不会对学生思维提高有任何作用。
问题三:教师不写作问题
很多教师不写作,但是,教师却要求学生去写作,并且用自己大学和平时陈旧的一些写作经验去教育学生写作。这是当前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教师不写作,会带来下面几个问题。
1、没有和学生同样的写作感受
“感同生受”这个词可以用到这里。自己没有写作体验,就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体会学生的写作感受。我们知道,站在成人视觉看问题和站在儿童角度看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自己写,未必就能真正用儿童的视觉写,但多多少少可以体会到学生写作的困难和心理。
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学生为主体,作文教学也是一样。
2、没有可能得到学生的内心肯定
信其师,从其道。你自己没有两把刷子,并把这刷子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不大会从内心相信你对他们作文写作方法的指导的。
3、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会弱化
作文是用工具的过程。你不经常使用这语言文字工具,不管你原来你的水平多么高深,但最终会“三天不练手生。”
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有敏锐的触角。这对老师对学生都一样,不经常写写,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一定会弱化。
问题四:没有教学重点问题
最近,看了我区几堂优秀的作文教学设计,我个人认为,作文只有这样去指导,才是正点。一次作文写完,学生作文呈现的问题应该是五花八门的,但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会有一个。这就是作文教学中的“博观约取”,一次或者两次三次能解决一个问题,学生的作文就会有所提高。这“一个”就是作文教学的“重点”。
这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水平去发现问题,并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不幸的是,很多老师缺少这两个方面的能力。
问题五:重视写作技法指导胜过写作心理思考
技法永远只是技法。根据我自己的写作体会,很多技法都不是我的语文老师教我的,而是我自己在写作实践中体悟到的。近年来,我对自己的散文写作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否定,觉得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技法指导是需要的,但更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这是一个新话题。本文不赘述。大体上应该包括对写作话题的思考、写作时的场景、写作时心境等内容。
问题六:学生作文的成功感问题
写作需要的是鼓励,但又不能一味的鼓励。对于写作的学生来说,他们也和作家一样,需要读者,需要肯定,这是符合马斯洛欲望曲线的,即他人的肯定,在这里也就是自我实现的满足。现在的状况是老师批作文,基本上只看见的是缺点,看不见对学生的肯定,所以,学生怕作文,不喜欢写作文。我们设想,每次都肯定一点他的长处,估计比直接指出他的缺点应该是更有用一些。当然,最好是两者兼备。
目前就思考了这么多,就写到这里吧。
问题七:把作文当作文学
学生作文和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
目前很多教师把学生作文等同于文学作品。
其实,作文教学更多的应该追求一些最基本的写作要求。比如文从字顺、叙事清楚明白、能有自己的情感态度等。文学作品的要求则要高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