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用心做教育人文社科教育
杜威(七):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杜威(七):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作者: 张馨28 | 来源:发表于2018-02-13 21:37 被阅读82次
74/365

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就有各种各样的标准。

一、人类联合的涵义。

教育,是对未成年人参与群体生活进行指导和发展,让他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杜威提出两个标准,一是利益共享的程度,二是自由交往与经验交流。

1.专制社会不符合这两个条件。比方,封建制社会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统治阶级不考虑怎样种地,被统治阶级也不会考虑国家管理。特权阶层和被压迫阶层之间缺乏自由交流,这会造成双方的狭隘发展。特权阶级的文化也会越来越狭隘、无趣,底层社会的生活更加机械,没有目的,没有创造精神。

而在民主主义社会,全体成员以平等的名义享有很多共同利益,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社会各种机构都能得到灵活调整。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的诸多可能,民主社会的教育,会给予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都可能参与社会的管理与改造。

二、民主社会的理想。

在“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中,有大量共同利益,人们之间更加依赖,成员更加自由,并改变着社会习惯,以应付以后的新情况,从而让社会更好的发展。在教育上,会用自愿和兴趣来代替外部权威。同时,民主也是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大家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将既能照顾到社会共同利益,也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激发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

三、柏拉图的教育哲学。

柏拉图对于教育的贡献非常大。他认为,当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按照他的自然禀赋,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时,社会就会稳定。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现每个人的禀赋,循序渐进的加以训练,以应用于社会。

柏拉图认为,社会的组织最终决定于对生存目的的认识。他认为这个目的就是“善”,行善的原则是遵循正义。为此,国家需要哲学王来管理。每个人依据自己的才能和体质,获得与其禀赋相适应的工作。每个人做好他份内的事情,永不侵犯他人,社会就能保持整体的秩序和统一。而这样的理想国一旦形成,剩下来的就是保持现状,因为这是最佳状态。

柏拉图哲学一方面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又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有赖于教育儿童所用的手段。这是柏拉图对人类对教育的贡献。但是,当时的社会存在阶级对立,所以,柏拉图明知应当解决的问题的条件,却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柏拉图虽然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应该有出身、财富或其他传统来决定,但是,柏拉图并没有理解个人的独特性。在柏拉图看来,各人按天性划分成三个等级:被欲望支配的奴隶和商人;受过教育,高出欲望本能,拥有慷慨、自信、勇敢的国家公民,但是,他们缺乏理性;有理性的人才有权利接受最高一等的教育,成为国家的实际掌控者。柏拉图认为教育有试验和筛选作用,筛选一个人应该属于三个阶级中的哪一个阶层。柏拉图不承认个人有无限变化的潜能,有多种可能性,也就意味着个人从属于社会整体,因而,他不承认社会可以变革。

总之,他所采用的是将人分类而用的方法,用阶层代替个人。每个人禀赋各不相同,简单分类无助于实现个人的自由。而且,他想建立一个不容变革的国家——理想国。他不相信教育的改造功能。而杜威则认为,社会产生教育,教育改造社会,二者相互推动,相辅相成。

四、18世纪的“个人主义”的理想。

社会大背景是欧洲的启蒙运动,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认为个人是人类进步的器官。在教育上的提倡自然主义,如,卢梭的《爱弥儿》。他认为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外力限制了自由,所以他主张让自然发挥作用,用人道主义代替人为的、腐朽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但是,谁来承担起这种教育的功能?他却找不到合适的执行机构。如果交给社会和国家,他认为当时的制度是虚伪和腐朽的,没办法承担这个功能。否则,就意味着教育的自我毁灭。最后,他不得不求助于自然,期待着成长的自然发生。但是,他将精神成长等同于身体成长。要想完成人的成长,就必须要学习,而学习只靠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要有执行机构,即执行学习的组织。但对于此事卢梭却无能为力。所以,他把大自然当做爱弥儿的导师,同时,他也表明,在当时的腐朽制度下,他的努力不过是权宜之作,实属无奈之举。

五、国家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

卢梭主张自然主义,却找不到执行机构。依赖于自然,教育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把人格的圆满实现与彻底服从现有制度相结合,就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在演变过程中,国家支持的教育和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合二为一。特别是在德国思想影响下,教育变成一种公民训练的职能。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公民,而不是塑造“人”,只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

康德在《教育学纲要》中,把教育定义为人变成“人”的过程,(类似于苏氏大写的“人”)通过人的自愿努力创造好他自己,通过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使自己成为真正有道德、合理的自由人。教育不是为了现状需要,而是为了未来人性更好。而谁来执行教育以改变人性呢?康德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努力,对于国家教育持谨慎戒备心理。

后来,康德的哲学继承人黑格尔发挥了这种思想,即国家的主要职能是教育。特别是德国的复兴,通过根据国家的利益而进行的教育才能完成。为此,德国第一个建立了公立的、普及的、强迫的教育制度,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一切教育事业都要服从国家的管理和监督。

从一上分析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关于教育,如果离开当时的背景就毫无意义。柏拉图的教育理想,认为个性的实现和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应该同等对待,但是,他的处境,使他不得不主张阶级划分的社会,使个人淹没在阶级之中。18世纪的教育哲学是高度个人主义的,但是缺乏执行机构。19世纪早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力图把个人与国家两个理想融合在一起,把民族国家作为实现个性与实现全人类理想的中介。总之,教育是社会的过程,也是社会的功能,不考虑社会的性质,教育就没有明确的意义。

2.前面的论述为民主主义社会设置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国家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前的世界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概念意义模糊,又缺乏执行机关和管理机构。所以,民主主义社会所主张的,是为人类福利和进步而教育的新思想,就成为国家利益的俘虏,具有狭隘性和排他性。而现在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需要相互依赖与合作。一方面要减少经济上的不平等,让所有人都有受同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需要团结起来,从事协作性的人类事业。全体人类相互之间更充分,更自由,更有效的自由交流。不能只讲国家之间的冲突,而应强调全人类的团结协作,不能只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74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威(七):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rs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