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这本书原来没有名字,就叫《老子》。
后来有人就开始琢磨这本书到底讲什么。发现其实这本书别看有五千多字,可它翻来覆去就只讲了两个字,“道”和“德”。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2“道”字在这本书里重复出现了将近80次,《道德经》全书只有5000字,你想这个比例不得了。“德”字在这本书里边也重复出现了将近50次。
直到现在“道”和“德”两个字,依然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字,依然是我们修身齐家,乃至于日常工作、日常教育最重要的两个字。
“道”和“德”是必须拆开来说的。
千万不要用我们现在“道德”这个词来理解《道德经》里边的“道”和“德”这两个字,那样就太狭窄了。
《道德经》第一句话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莫名其妙,吓跑好多人。
完整的一句话不能分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完整的一句话。
“名”是什么?名就是语言和逻辑,就是定义。
“道”是实质。对,它用这个工具来表达。
我们经常讲“子非鱼”的那个故事,先秦时代老跟庄子辩论的惠子那一派,后来就被人称为名家,就是这个“名”,是研究语言和逻辑的大家。
语言和逻辑,我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个工具是有局限的。何况用来表达“道”呢?
“道”是高大的,是深刻的,所以叫“常道”。
“常”就是规律,一旦用语言和逻辑把它讲出来,它就变得不高大了,不深刻了。
“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名可名,非常名”。
这个辩论在柏拉图跟苏格拉底他们那时候也有。
名和实的关系。
就是柏拉图跟苏格拉底认为,把真理变成了文字写在书上就已经变味了。
我觉得维特根斯坦的“对于不可言说之物,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
既然要给别人讲道,你不能用语言和逻辑讲,那用什么讲呢?用形象,给大家一个形象,讲个故事,然后大家自己来悟道。
所以你看中国历史上这些有智慧的人说话从来不直说,都是给大家一个形象,讲个故事,让你自己来领悟。
一个好老师也是这样,不是把事情都给大家讲得那么清楚,而是引起大家的兴趣,让大家自己来悟道。
就像苏格拉底,有人向他请教时他从来不给答案,他不停地问人家问题,引发别人思考,让人从中得到答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还得自己来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