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
五月,下诏说:
“司法关系万民性命,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那才是好的执法者。如今则不然,执法的时候,用心巧诈,随意将法律条文,断章取义,做不同的解释,判决或轻或重,全凭他们的私心私利,总之都不公平,上奏的案情,多有不实之处,君上也无法辨明,四方黎民百姓,又怎能依靠司法呢!二千石以上官员,应该各自审察自己的下属,有没有这样的欺心枉法的人,把他罢斥不用。”
[点评]
汉宣帝有过平民经历,这使得他主体意识还是“以民为本” 的。他发起了一场廉政抚民运动,第一项就是要解决司法不公、以私枉法的问题。
那些官吏,擅自征调徭役,装修楼堂馆舍,用盛大的酒宴,招待过往官员,既超越了他的职权,也违反法律规定,只为他在长官那里留一个好印象,这就好像站在薄冰上等待烈日升空,岂不危殆吗?
[点评]
第二项要解决的是大吃大喝与修建楼堂馆所问题。
如今天下很多地方,疾病瘟疫流行,朕甚为悲悯,现在下令,各郡国受灾的地方,免除今年租赋。”
[点评]
第三项措施是赈灾免税。
又说:“听说古代天子的名字,都用生僻字,人民很难知道,所以也容易避讳。现在将我的名字改为刘询。”
[点评]
最后一项,以民为本不扰民,汉宣帝从我做起。元康二年,刘病已正式改名为刘询,皇帝为什么要改名?
《汉书·宣帝纪》说得比较详细:“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汉宣帝刘病已这个名字太过于大众化,使得很多老百姓因无辜犯讳而倒霉。改生僻字后就大大降低了犯讳的概率。
柏杨先生说过“五千年来,中国人的主要负担,除了赋税和差役外,还有避讳。”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只有野蛮部落的人才避讳,随着野蛮程度的降低,文明程度升高,避讳也就绝迹。只有中国例外,当文明程度越升高时,避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泛滥。清朝时的很多文字狱就跟避讳有关。回头看,汉宣帝改名字一事不算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