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不能双盘可以散盘,双盘有的是左脚先盘上来、再右脚,这个叫莲花座;也可以换腿。如果都是同一个姿势,久了脊椎会弯。双盘,刚开始脚当然会酸疼,能忍就忍,不能忍就放下来;坐久了就不会那么酸疼。像我比较瘦,也坐习惯了,臀部可不垫;但如果坐的时候,双腿翘得比较高,臀部可以垫一块垫子,这样比较好坐,身可以垫一块垫子,这样比较好坐,身体也容易直。也要准备一条盖巾,坐好后覆盖在膝盖上,冬天的时候可以厚一点的,夏天就用薄一点的盖着。
打坐,有所谓“七支坐法”,“七支”就是身体七个部位:
第一,盘腿。
第二,结印。一个手掌仰放在另一个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住,哪一个手掌在上都可以,只要轻松自在。只要轻松自在。
第三,挺脊。脊椎要正直,从侧边看,两肩与双耳是一条线。
第四,平胸。胸部是平的,双肩不向前凹。
第五,收颚。收下颚,眼睛看前下方三至五尺处。
第六,敛目。即两眼半闭三分目,如果自然全闭也可以,但时间长恐会上火。所以长时坐的话,可敛目;短时间坐,可以闭目。
第七,抵颚。舌尖轻轻抵住上牙根与牙龈交接处。这样坐着,脊椎直,胸部平,收下颚,眼皮微微下垂,舌尖抵上颚。这是调身。
打坐有所谓“三调”:
调身——身体;
调息——呼吸;
调心——内心的起心动念。
对我们来讲,身先调好,息不管它,不管呼吸,只管心,心里默念佛号。默念佛号,原则上是一句接一句,不快也不慢,要十念计数也可以,不十念计数也可以,随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心境。一般来说,念佛如果比较没有杂念,身体自然会平直起来;如果有杂念的话,就会弯下,身体比较不平直。当然也要看那时候的身体比较不平直。当然也要看那时候的身体状况,通常,如果腹比较空,气就比较通畅,身体比较能够直;如果肚子在饱的状态,气就比较不畅,身体也就比较不平直。但静坐来说,身体的状态是要平直的。早上起来,尽量静坐念佛,时间若足够,就尽量坐久一点。
静坐要克服的有两点:
一个是腿的酸疼,二是心的妄想杂念。
腿的疼,能忍耐就尽量忍耐;妄想杂念就专注在佛号上。静坐时,心有两个状态,一是“沉”,二是“掉”。“掉举”就是散乱心,如果没有妄想杂念了,就会“昏沉”;也就是当心寂静的时候,“昏沉”;也就是当心寂静的时候,反而就昏沉打盹,很想睡觉。如果不掉举也不昏沉,那就是在清明的状态。修行人应该二、六时中心都要保持清明,但对我们而言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有妄想言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有妄想杂念;而当没有妄想杂念的时候就昏沉,所以不能清明。当然,以修行来讲,不以清明为目的。譬如以禅来说,禅是明心见性,然后断除烦恼,可是以我们的根机来讲根本不可能,所以我们就是静坐念佛。
早上以静坐念佛为主,腿疼了坐不下,可以起身拜佛、念佛或经行念佛,调节一下。静坐以默念佛号为主,杂念多就用十念计数,如果有一次、二次的十念计数都很清楚、没有杂念的话,就多少能够体会寂静的法喜,如果,每一个十念计数都没有什么杂念,就会神清气爽,生起神情愉悦的感觉,这就是有寂静的体会。有寂静的体会之后,经过多次或慢慢养成习惯的话,气质就会改变,相貌也会改变;气质、相貌改变,命运当然也会改变。改变,命运当然也会改变。
所以,大家就是尽量保持息心念佛,寂静、专注的念佛;虽然寂静、专注,但也不要刻意的用精神,刻意的用精神反而会有紧张或精神,刻意的用精神反而会有紧张或者血气上升的情况。
总之就是“松、静”自然:
“松”是身体放轻松,“静”是内心寂静;以身体放松、心里寂静为原则。
在佛堂念佛也一样,虽然是坐在椅子上,也尽量盘腿,注意身体的端正;当然主要在心,心如果寂静,身体就会端正;身体端正也会让心比较趋于寂静。有时间就打坐念佛,走路、坐车也都是一步一步的念佛,尽量养成念佛的习惯,让心都在佛号上,时时、处处、步步都“南无阿弥陀,时时、处处、步步都“南无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