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楞言》前记

作者: 666c714790aa | 来源:发表于2019-07-29 11:58 被阅读4次
    图片源身网络

    古德曾说过:”自从一读《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我没这种想法,虽然此经极妙,其它的书还是在看的。

    第一次读《楞严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近来,身心有些个微妙体验,为离执破相,就有了重读《楞严》的想法。

    这一次打算精读,对一些重要的地方,做重点的疏理。不能象以前一样,只是读读了事。

    《楞严》全经的缘起,是以阿难尊者乞食时遭遇摩登伽女的色难为缘故而展开,佛差文殊菩萨去救阿难,回来后阿难尊者很羞愧:自恨无始以来,一向多闻,多解少行,未全道力,于是向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成佛的微妙法门。

    为了阿难尊者直接契入自性,真实开悟,真实修行,佛就给他开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所介绍的法门,首楞严王三昧。这个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指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在介绍耳根圆通法门前,先让其明心,明白自己的真心在哪里,明心方可见性,而明心见性,是禅宗的宗旨,明心就是让人明真心所在,然后用真心,守真心,然后开悟的。由此有了著名的七处征心,十方显见。然后会四科,融七大,会通性相,显一切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再审细感,解富楼那尊者疑。再开示二决定义,明果正因,尽妄还源,一开始就要走对路。接下说尽妄还源的办法,二十五圆通,特别是耳根圆通,六解一亡,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再说修道的根本前提严持净戒,接下来说修证位次,最后是照妖镜,非常重要的五十阴魔篇。

    1、七处征心,十番显见,明心之体用

    七处征心,明心之体。七处所在,都被佛否定,这是告诉我们,心不在内外中间等处,心无大小方所,心遍一切处。

    十番显见,明心之用。以眼根见性,明心之妙用。让阿难及诸大众,不要取妄想分别为心,取眼根见性为心。

    真心无相,摸不到,看不见,只能从其妙用上去把握,六根门头,各有妙用,耳根闻性,眼根见性,鼻根嗅性,舌根尝性,身根触性,意根知性。此六用把握得住,则六根解结,入一真心圆明,真正的明心见性。

    阿难尊者因上开示得破迷开悟,得见自性。

    2、会四科,融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后,就是会四科,融七大。

    四科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识、见 ,明真妄不离,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即妄即真,一切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3、审细惑,解满慈子疑

    既然一切法皆是如来藏,清净本然,那么为何还会忽然生出众生依报之山河大地,及正报的种种有为染相。

    这一切有情界、无情界,不但其相染污,而且还不断地在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之中,依次第而迁流不断,生灭不已;这是什么道理?岂不有违如来藏清净之理?

    如果说地大之性是遍一切处,则法界中为何还会有空间来容纳水大呢?

    水火之性既不相容,又怎么说明:若水大与火大两者都同时周遍法界虚空时,为何不会彼此互相陵夺,终致二俱消灭呢?

    这几个问题比较复杂,后详疏理。

    4、二决定义,尽妄还源。

    第一决定义,就是要还源,从因上就要正确,大乘入性,小乘入空,一开始就要从明心见性入手,守真心弃生灭心。因上错了,果上自然也对不了。

    第二决定义,就是要尽妄,发大道心,行菩萨道,其过程中,舍妄心,用真心,以达到净除妄心的目的。

    还源才能妄尽,妄尽即是还源,二决定义,实际上是不一不二的。

    5、六解一亡,耳根圆通

    至于如何尽妄还源,佛开示从六根下手。

    人们生死轮回,是在于六根攀缘六尘,结业不止,轮回不息;人们解脱生死,入手也离不开六根门头,反观真心也六根门的妙用,就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闻性、见性、嗅性、尝性、触性、知性,反观观自性,性成无上道。弃生灭性,守真常心。解一亡六,六解一亡成佛道。由此有了二十五圣者二十五圆通法门的演说。

    二十五圆通,都是为耳根圆通法门作铺垫,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奉佛法旨,对二十五圆通法门作了点评,指出了前二十四法门虽名圆通,实则不圆不通,只有耳根圆通法门,才是真正的圆通法门。为阿难尊者以及我们这个苦难世界人们,找出了最为适合的法门,就是耳根圆通法门。

    6、四种清净明诲,修道前提

    此后,讲了修学的前提条件,四种清净明悔,就是持戒,三增上学,本为一体,戒清净方能心清净。

    7、六十修证次位,有路可依。

    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

    8、五十阴魔,照妖宝镜

    五下阴魔的详尽论述,让人学会辨别正邪,以保证自身沿正法修持,不出偏,不入魔道。它像照妖镜一样,是佛是魔,一照便知。这对于修道人自身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让们有了自身修定时防偏防入魔或对治纠偏的手段。

    再者,当今社会,邪师骗子多如牛毛,稍有不慎,便入邪途。只要我们掌握了经中于五十种阴魔篇的道理,就等掌握一个照妖宝镜,有了辨别正邪的利器,不至于人云亦云,走上歪路。

    可以说,这部经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在内容上,总括显密性相;在宗派上,横跨禅净密律;在次第上,从发心到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虽被一些学者诟病为伪经,理由也是相当荒谬,本人皆一笑处。修道上的事情,历来是自家的事,不关他人,爱怎么说,随它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楞言》前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tb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