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阳光灿烂。
草儿欣欣然张开了眼,树枝吐出了嫩芽,山色渐青。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忽然在某个早晨醒来,漫山遍野桃花盛开。白的似雪,粉的如纱,红的像火。这儿一丛,那儿一株,热烈、纯洁、浪漫,似真似幻,妙不可言。
细看那一朵朵桃花,像极了少女的笑靥。那醉人的笑,仿佛荡起丝丝涟漪,流进了我的心里,温润如玉。
我嗅着淡淡的清香,靠近一株火红的桃花,轻轻的抚摸着花朵。看着看着,仿佛听到它们在娓娓动听地讲述那久远的故事。

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的唐德宗贞元年间的一个清明节,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的崔护,在长安赶考结束后到都城南郊游玩。一路上杨柳飞花、莺歌燕舞、暖风宜人,令崔心旷神怡。
一路行来,如诗如画,浑然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
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
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微风吹来,清香入鼻。这是传说中的桃花源吗?
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有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简陋却整齐。
堂前桌子上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萧索与无奈的心境。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此?又是怎样的心情与遭际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
崔护正在浮想联翩时,一位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
崔护回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脸色,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素净布衣。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持。
崔护接过茶,表达了谢意,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只是淡淡地说:自己叫绛娘。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他们相谈甚欢,说着说着,崔护情不自禁地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姑娘,等着她的反应。
但灵慧的绛娘只是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
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
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巧遇绛娘一事搁置脑后,不再提起。
光阴荏苒,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
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
然而他千呼万唤也不见绛娘应答。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他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不甘心,数日后又去寻访,恰逢绛娘之父在嚎啕大哭。
原来,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她一直在等崔护回来找她。
这天,外出的绛娘回来看到了崔护的题诗,她以为再也见不到他了,就一病不起,即将断气。
崔护赶紧入室照料,心病解除,绛娘康复。喜结良缘。
在绛娘的佐助下,崔护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天佑崔护,百转千回后终得佳偶。
但试问人间,有多少人,劳燕分飞,遗憾终生?
有多少人,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永远不可寻?
“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莫让杜鹃啼血痕,莫待此情成追忆。
愿桃花依旧笑春风,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