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张徐张胡列传(三)
胡广
胡广(91年~172),字伯始,南郡华容县人。他的六世祖叫做胡刚,为人清高有志节。汉平帝时期,大司徒马宫征辟胡刚到府中任职。这时正值王莽居位摄政,胡刚解下自己的衣冠,悬挂到府门离开。胡刚逃亡到交趾,隐居在市场屠夫中间。后来王莽败亡,胡广这才返回家乡。胡广的父亲叫做胡贡,担任交趾都尉。
胡广年少时父亲去世,家中贫寒,亲戚家也同样贫苦。胡广长大成人后,跟随同辈人到郡中担任小吏。太守法雄的儿子叫做法真,他从家里来探望父亲。法真平时很善于识人,正好碰到年底举荐人才,法雄就敕令法真帮助自己寻访人才。法雄借机大会各位官吏,法真则躲藏在屋里,通过窗户向外张望观察这些人,很快指着胡广告诉法雄,法雄于是举荐胡广为孝廉。胡广到京师洛阳,朝廷考试章奏,汉安帝把胡广列为天下第一。一个月后,汉安帝封胡广为尚书郎,五次升任尚书仆射。
汉顺帝想要册立皇后,但贵人中有四名受宠幸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立谁,想要用抽签的方法确定,让神灵来选择。胡广和尚书郭虔、史敞上书劝谏说:“臣等私下里看到诏书中册立皇后,这事非常重大。陛下谦虚不敢专断,想要通过抽签,让神灵来决断。这样的做法在所有篇籍记载中,以及祖宗典故中,从来未曾有过。依靠神灵卜筮,当然选中的不一定会很贤良;选出的皇后,未必遵守大德。人的相貌和才智出自于自然,作为皇后,必须有不同于常人的外表。应当从良家女子中选拔,重点放在德行上,德行俱佳则考虑年龄,年龄相同则考虑相貌,然后再考察经典,最后由陛下圣明决断。政令就像出汗,流出去就不能返回了,诏令一旦发出,就会传遍四方。臣等的职责在于拾遗䃼漏,担忧责任重大,所以忧心忡忡,冒昧陈述这事以让陛下知道。”
汉顺帝采纳他们的建议,因为梁贵人是良家子,确定册立为皇后。
这时,尚书令左雄提议改革察举制度,年龄限定在四十以上,儒生需要经过经学考试,文吏则要考试奏章。胡广又和史敞、郭虔再次上书驳斥。其中说道:
“臣听说君主以兼听为明,以博闻多识作为大德,臣子要积极建议献策,及时表明态度作为忠诚。《尚书》中记载,遇到疑难问题,要和卿士们一起谋划商议;《诗经》中赞美先王,有事向樵夫征求意见。国家有大的政治决策,必须遵循古训,向元老们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这样才做到考虑问题没有遗漏,在执行时没有过失。臣等看到尚书令左雄提议各州郡在举荐孝廉时,限定必须在四十岁以上,儒生考试章句解释,文吏考试笔笺奏报。陛下明诏已经准许,又诏令臣等参与选拔工作。臣等私下里思考,君王的诏令很重,要记载在篇章典籍,应当如同日月高悬,更像金石一样坚固,以便 能留存百世,施行后后世。《诗经》中说:‘天意难违,做君主不易。’作决策不慎重能行吗!大概选举制度要因才而定,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陈平六次献上出奇的计策,这些肯定不是出自于经学;子产和宴子的出色政绩,并非是来源于奏章之中;甘罗、子奇担任重要职务时年龄很小,终军、贾谊文采斐然,也是在年轻时功成名就。汉朝承接周朝和秦朝,用人体制上兼顾殷商和夏朝,同时参照圣人经学,兼有王霸之道,圣主选择贤臣治国,世代遵循义理,实行的贡举制度,从来没有大的改革。现在,臣来说一句话,改革旧的制度,其利害还没有分明,但已经遭到众人怀疑,这属于矫枉过正,大的方针决策改变,不去寻访尚书台和有关部门,也不去找卿士们谋划商议。如果照此颁布下去执行,一旦出现异议,如同不执行就会使朝廷失掉威信,赞同则使朝廷失掉正确决策。愚臣认为可以先向百官宣示,参考其意见异同,然后再权衡斟酌利弊,最后折衷确定。臣等只是瞎说乱讲,冒犯陛下忌讳,希望陛下采纳。”
汉顺帝不听。
这时,陈留郡太守缺职,尚书史敞等行推荐了胡广。他们说道:“臣等听说德位是用来表彰贤良的,爵位是用激励干事创业的,‘明确试用其是否有功’,这是《典谟》中赞美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这五服,是必须标明区别的’,这样天下按照秩序运作,臣子才能竭尽忠诚,君主再加以褒奖,其行为举止就会不失大德,臣下也会乐而忘死。臣等私下里看到尚书仆射胡广,他身体力行,遵守规定,谦逊礼让,温文尔雅,博闻多识,熟悉经学,穷究哲理,对《六经》有深入研究。对旧的章程、法规无所不通。他行事柔顺不违反法度,文雅兼备礼节,秉持忠诚,忧公如家。他不夸耀功劳,做事兢兢业业,处理政务周详没有丝毫瑕疵。他夙兴夜寐,勤勤恳恳,在职十多年心无旁骛,从不苟且迎合。臣等私下里认为,胡广在尚书任上忧劳日久,他的后母年老,受到他悉心照顾,应该把胡广试用于郡守职位,以匡正地方。陈留郡靠近京师,现在太守缺位,胡广有足够能力担任此要职。臣奏请允许胡广参选,在太守任上整顿官风,移风易俗,引导百姓向善,接受教化。”
胡广掌管皇宫机要事务整整十年,终于出京担任济阴太守,后因举荐官吏不实被免职。他很快又被封为汝南太守,入京封为大司农。142年,胡广升任司徒。汉质帝去世后,他接替李固担任太尉,录尚书事。胡广因为定策拥戴汉桓帝继位,被封为育阳安乐乡侯。他因生病辞掉官位,身体痊愈后又被封为司空,他请求告老还乡。汉桓帝很快让他以特进位置封为太常,又升任太尉,因出现日食被免职。后来又出任太常,封为太尉。
159年,大将军梁冀被诛灭,胡广和司徒韩縯、司空孙朗在保卫皇宫时没有尽到责任,被判处减死罪一等,削夺爵位和封地,免职成为普通百姓。随后胡广后又被封为太中大夫、太常。166年,他又被封为司徒。
汉灵帝继位后,胡广和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又恢复了原来的封国,他因生病自请退休。这时陈蕃被诛杀,胡广接任太傅,像原来一样总录尚书事。
胡广这时已经八十岁了,但他依然精神矍铄。他的继母还在高堂,胡广朝夕侍奉,手中也不用拄拐杖,说自己年龄不大。后母去世后,胡广居丧尽哀,按照礼仪行事,没有一点缺失。胡广性格温和柔顺谨慎,待人谦恭有礼,做事干练通达,分寸掌握得当,对朝廷的奏章事务了然于胸。他虽然没有耿直劝谏的作风,但也多次弥补朝廷大政缺失。所以京师洛阳有谚语说:“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胡广和李固一起拥立汉桓帝继位时,他不坚持原则,还和中常侍丁肃结成儿女婚姻,因此受到当时的人们讥讽诋毁。
胡广担任公卿和从事尚书工作共计三十多年,历经侍奉六位皇帝,他受到的礼遇非常优厚,每次在退位或者因病辞职后以及免职返回家乡,其时间都没有超过一年,马上被提升起用。他一次担任司空,两次担任司徒,三次担任太尉,还担任过太傅之职。他所征辟任命的官员,都是当时的天下名士。胡广和官吏陈蕃、李咸并列为三司。陈蕃等人在每次朝会时,都称病避让胡广,当时的们以此为荣。172年,胡广在八十二时去世。汉灵帝派五官中朗将持节奉策追赠太傅、安乐乡侯印绶,赏赐给他皇宫的梓器,派谒者护理丧事,在原陵旁边赏赐坟茔,谥号文恭侯,封胡广家中一人为郎中。胡广的旧吏,从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赶到的有几百人,他们都身穿丧服参加葬礼,从开始一直到安葬结束。汉朝建议以来,人臣的兴盛,从来没有超过这样的。
当初,扬雄按照《虞箴》写成《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中有九篇遗失,后来的涿郡人崔骃、儿子崔瑗又和临邑侯刘騊駼增补了十六篇,胡广又写成四篇,其言辞非常优美。之后,胡广又编写篇目,做了注解,名叫《百官箴》,共计四十八篇。胡广著有诗、赋、铭、颂、箴、吊及为古文训诂等文章,留存有二十二篇。
172年,汉灵帝思念胡广的旧德,就命人为胡广和太尉黄琼画像悬挂皇宫中,诏令议郎蔡邕为他们写成颂词。
论曰:封赏爵位任命官吏,这是朝廷的大事,就像生死对人一样。得到官位爵位想要传承下去,这是为仕做官的人们最期盼的;按照能力授予官职,是出仕做官的正常安排。人们容易受到物质诱惑,往往失掉本心;根据自己的志向行事,往往又不被世俗接纳;如果回避艰难,又会丧失操守失掉本心。选择平坦的道路容易成功,踏上险途容易倾覆,所以古人对接受官职非常谨慎,在不明方向的岐路上徘徊不决。如果志向和行为不牵连到物质利益中,面临人生考验时不去想办法保命,那后世凭什么还要进行贬损呢?古人把安逸作为教训,难道说的是以上几位先生吗?
用人条条框㑌赞曰:邓、张作傅,无咎无誉。敏正疑律,防议章句,胡公庸庸,饰情恭貌。朝章虽理,据正或桡。
黄其军
作于2023年1月4日(古历壬寅年十二月十三)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