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弗兰克尔的自传《活出生命的意义》后好像感觉自己是不是看错书了,结果是看错了也没看错。
看错了是把此书当成《追寻生命的意义》来看了,结果不是,此本书只是他个人的一个简单自传,说简单是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看过如此简约的自传,不谈《史蒂夫乔布斯传》,还是其他名人的自传,都是洋洋洒洒的大块头,唯独弗兰克尔的自传是如此纤薄,仅仅两天的空闲时间就读完了此本书。
没看错,是读完后,没错读,此书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恐怖的人生经历,人生的波涛汹涌在此书中却是笔墨平静,没有苦大仇深,没有挥泪煽情,仅仅娓娓道来,好像在讲述一个他人的人生经历一样。按介绍此书在他90岁之前完成,也许正是看惯了世事才能显得如此平淡和隽永。
弗兰克尔谈关于成功的三个原则:1、即使做很小的事,也要像处理大事一样用心;即使做很大的事,也要像对待小事一样冷静;2、做任何事都尽可能提早完成,绝不会拖到最后一刻;3、不仅要提前做事,而且要把麻烦的事放到前面做。
看到这三个原则,没有高深的说教,也没有过于深奥的道理,这样的事估计看多了所谓的成功学,所谓的人生学来说,好像都在说这样的事,但是通常说的人不是做的人,做的人可能却实践不了说的话,而弗兰克尔最终却是用这样的行动来践行着,也许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终成大器吧。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弗兰克尔说了赋予意义的三种途径:我们的行动,我们创造的作品,以及我们的经历、际遇和爱。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最终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留在了父亲身边,当然这个放弃最终带来的结果却是自己的集中营生涯,若不是机缘巧合或是自身对于意义疗法的执着,估计都走不出集中营。
在回忆中,没有祥林嫂的反复后悔,早知道就不会这样,还可以免受牢狱之苦之类的言语。回忆中这些经历、际遇虽然在残酷之下,却依旧散发着永恒的爱,第一任妻子的爱,对父母的爱,等等,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可能对意义疗法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因为他自己就是意义疗法某种程度上的第一个受益者,正如弗兰克尔在书中说道:我始终坚信,自己能够活着走出集中营,首先要归功于我想把丢失的书稿重新写下来的信念。
生命会有多苦难?弗兰克尔的父亲在泰雷集中营去世,母亲在奥斯维辛被送进毒气室,兄长同样在奥斯维辛失去生命,而第一任年仅25岁的妻子,因为爱而拒绝了去兵工厂劳作可能活得更长的机会,结果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但是他最终从中走出来,并且用自己的理论实践去回馈曾经爱过的、帮助过他的人,也许这就是他活出生命意义的追寻。
在书中,他再一次重审了意义疗法准则,若用简单的一句话则是:要这样生活,好像你已经活过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错的,所以现在你要重新开始,把它们做好。
书中后面的一段文字很好的诠释了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所在。
在弗兰克尔逝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