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捺之间见境界

作者: 月儿明_0311 | 来源:发表于2019-04-30 08:28 被阅读2次

作者:启嘉春秋

中国人这个“人”字,大家知道“人”是由一撇一捺构成的,可是这一撇是什么?一捺是什么?它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包括着中国人的生命世界观和智慧。这个撇,简单的说就是“不为”,捺,就是“必为”,是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者,非道也,必为者,循道也。中国人写字有隶书、楷书、草书,你都可以写,就像你不同人的特点不一样,但是,你得有一撇一捺。这个一撇一捺还必须要端正才好看。我们经常说我不要这个东西,我把这个东西“撇开去”,就是讲明这个禁止法则,——这一撇表示的是我不要!对不对?有这个内涵吧?

那么,撇字,讲穿了,它实质上就是你的心法,你的规矩。一个成熟的人,或者在一个教育过程中,要让人先知“撇”,那才能够先建成一个大成生命的根基。撇是什么呢?就是规矩,就是禁止,就是不能做的事。如果一个人不管他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他首先知道自己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并且明白做了之后对他有什么坏害处,他保证能守住它的底线。这也是一切教育之中最关键最关键的东西,就是要明确地明白什么东西是你不能做的。

人有了“撇”他就有了心法,因为你不可能一下子要求他一下子达到那么高的自觉,从那开始他是要慢慢的提升觉悟,但你必须要告诉他什么是必须“撇”的,就是禁止的。可是这个“撇”字也不容易,从外在的管理来看,人很容易就定个制度让他来“撇”,但人本身的境界提高,这个品质需要自己找的。这个“找”字你看,这个“我”字要把这一撇拿出来,这就是一个寻找的“找”字,对不对?那么这一撇啊乃是你要用终生去寻找的,用终生去明白,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拒绝。

当然这一点,在座的你们的生活阅历也会告诉你,幼儿时代的“撇”法与你现在的“撇”法内涵和宽度显然有非常大的区别。但一个人在道的境界上的进境,这个心法的简单、高远、强大、智慧,却不是一点生活经历所能限制的。你的境界越来越高你也就知道什么是你真正不能做的,什么是你可以自由去寻找的。

可是,在这个找的过程之中非常艰难,艰难在于这个“我”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你们都会发现,当你产生某种意念的时候,你另外的声音也在你的体内在开始活动。那么,中国人造字,他在“我”字之中就又内涵了这个东西,你看把“我”从中间破开,它就是两个“戈”,就是中国人的那个武器呀,两个戈架在一起的,对不对?架在一起就有战的意思。你们看那个古代的帝王啊,尤其是将军建立牙帐,他在外面就有两个武士架着戈。人们觉的那叫仪仗,觉得威武,实质上古人不那样看。因为一个将军他司国之大命,他的一举一动,他的一个决定可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那么在这个过程之中,许多的问题都是矛盾中出现的,要看他非常艰难的选择。那么,你的心法,你的智慧这一撇就极为关键,你的境界就全在这一撇上。而这一撇刚好构成你人的最初的、最基本的一画,也是你的基点。你的这一撇究竟是什么?

在座的各位,比方说我刚才讲的神事情三段,你把它分成不同的方面,你发现人生是很容易为事情左右而发生倾斜的,养神的问题是你自己的事,是你自己的东西,养事和养情的问题是要与人发生关系,什么东西才是你自主的?就是你的精神,是你不断地向你自己要求的提高,这个东西是你可以自己主宰的,也是你的生命根基点。

你的心法越来越纯正,你在对道的求索和修为上越来越明白,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你保证一下子就知道怎么做,这个东西是你的根本点。那么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他的这一切是很到位的。你看啊正常的写法,这个撇还要有一定的斜度,就像你们知道原来大乘佛教他有一个字叫“戒”,戒是不是在立这一撇啊?是吧?不管大乘佛教释迦摩尼佛他讲的有那么多的东西,但是,他在临涅盘的时候告诫阿兰的是要后世徒众以戒为师。如果是佛教徒,你不立下这一撇,其它的你读了多少遍《金刚经》,你给佛磕了多少头,你烧了多少袋香灰,你什么作用也不起!

不守戒,戒律不清,那绝对不行!这一撇没有立起来。可是戒又不是僵化,不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这样一种固定的僵化的东西,它却是一种非常潇洒而放松的生命境界上的自如体现。这种潇洒你们如果有机会到峨眉山,峨眉山报国寺过去有一个大大的“戒”字,我一看那肯定是一个有道高僧他写出来的“戒”字。他那个“戒”字的样子,就比你看到的其他规模规样的戒字不一样,它内含着那个人对戒的认识。它是很飘逸的,有很庄严、很规矩,一看就觉得神性十足那东西。就证明就是讲戒的人,因为境界的不一样,认识也不一样。

那么,这个戒在儒家是怎么讲的呢?儒家就是讲礼,礼是它的戒。可是儒家礼的范畴比戒大多了,他是有行为上的禁止,它还有心法上的要求,你不能去那样想。对不对?道家呢?它是讲一个箴,事实上说穿了也是一个戒的意思。那么说来说去,人类的智慧学首先你就要找到道,然后立下自己的这一撇,是不是啊?立下这一撇之后,比方说你是做医生的,你是做律师的,你知道你的天责在哪里,你该做什么?那么这一捺是要植根于你这一撇的,没有一撇作支撑,捺就躺着了,没有骨气。而且捺笔它要尽底。要拉到位,要拉得有力,这个“人”字才立的起来,才好看。你做医生的,那么你要尽你全部的努力,全部的能力在每一件事情当中,在你的每一思一念之中。

在与病患交流眼神,甚至你去给她送药这么一瞬间尽到天责,那我说就是在走一条医圣之路。我讲啊,医生其实是最接近神性的职业,因为他要干的事情是与良知息息相关的,是与神性息息相关。也许,你的一个微笑就能让一个垂死的病患、一个没有希望的病患的心中升起太阳,也许你的一个善念能够挽救一个马上就要破碎的家庭。医生是绝对不管社会进到哪一步医生也要守住自己的天责的阶层,是绝对要与神最近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医生就背弃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因为,他干的事情就是悬壶济世。过去的医生他讲“但愿世上人皆健,何妨架上药生尘”,意思是我们架上面哪怕药生了尘土,没有关系,只要天下人康健,你看胸怀如是。

人人皆可为圣贤,关键是你愿不愿意立下你这一撇,守住你这一撇。然后,捺的这一笔你是不是尽心尽意了,你真正那样去做了。人的一生啊有时候特别容易迷于外在的得失,这种得失无非是自己利害的关系,无非是自己在眼前的利益损失。有时候会跟别人比较,觉得那个人还不如我,看看他开那么多药,然后他一年多挣了多少钱,然后他的居住条件如何……我给你讲,不管是谁在这个世间你就会受制于因果,你不要小看这个东西。

一切东西都与因果有关,你不相信你看一家人的三代,你保证能看到因果。人哪,你不管怎么样,得有德,没有德一切都是妄谈。我给大家说,回顾历史,我们说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备份。读史使人明智,为什么使人明智呢?许多人只知道这一句话,但我要讲给你,历史它真正直接指向神学,让我们的心摆放在那样一个状态之中,来看一看历史过程中人们正的做的,反的做的,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以警醒我们自己。历史滤去了时间,历史的神学结构就可以打通古今,打通中西,就是一个心灵的展示舞台和考验场。

启嘉春秋 播远讲义节选 2009-06-08

相关文章

  • 撇捺之间见境界

    作者:启嘉春秋 中国人这个“人”字,大家知道“人”是由一撇一捺构成的,可是这一撇是什么?一捺是什么?它有非常深刻的...

  • 黑白之间——撇捺

    上篇《黑白之间》,与其说是一时之感,倒不如说是长久所思。 不同于大多数人所见的平和,出身小地方的我见识到太多的龌龊...

  • 夫,天,奉,泰

    撇捺在上,撇低捺高; 撇捺在下,撇高捺低。 泰字符合规则,奉字撇捺在上,但撇高捺低; 天字符号规则,夫字撇捺在下,...

  • 撇捺之间都是爱

  • 撇捺人生

    今得见一联,很有禅意。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

  • 撇捺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 不得不说,这副对联很有深度。 “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

  • 撇捺

    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 不可分割。 和世界比, 我们渺小而虚无缥缈, 因为世界太大了。 和周遭比, 我们巨大而坚定不...

  • 撇捺

    每年4月4号是法定假日“撇捺节”。这一天,全国放假,员工不用上班,学生不用上课。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买上几个撇捺...

  • 撇捺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自捺住皆成名,横批撇捺人生!不得不说这幅对联很有深度,“若”字的撇如果...

  • 撇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撇捺之间见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yp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