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愚钝,见识浅薄,他缘何成为中国第三位圣人?

作者: 青莺九重奏 | 来源:发表于2020-02-14 17:34 被阅读0次

何为圣人?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
意思是说,人在有生之年,首先要以高尚品德垂范后世,其次要以丰功伟业造福社会,再就是要以著书立说垂教后人。
一个人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就可以称之为“三不朽”了。这是后世评判圣人的大致标准,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仁人志士孜孜不倦的人生目标。
那么中国历史上出过哪些圣人?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有两个半圣人。
第一位是孔子,著史《春秋》,言成《论语》,开创儒学,拯厄除难,功济后世,为万世师表,尊为“至圣”。
第二位是王阳明,创建阳明心学,提出“知行合一”,广收门徒,言传海外;剿匪平乱,无一败绩;著书《传习录》,影响后世,可谓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剩下的半个,离我们很近,只相差了一百多年,他便是晚晴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曾国潘,相比前两者,曾国藩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一、资质愚钝

不同于王阳明的天纵奇才,少怀大志。
曾国潘自幼笨拙,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他13岁时,因为学习长进慢,经常学得很晚,有一天晚上家里来了个小偷,躲在房梁上,想等曾国藩睡觉了好偷东西,曾国藩在背诵一段文章,背了无数遍都背不会,所以一直没休息,结果小偷都背会了,他还不会,最终小偷等不下去了,跳出来鄙夷了曾国潘一顿。
这个故事真假不论,但足以见得曾国藩的平庸之处,至少小时候的他并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灵活的人。
曾国潘与父亲曾麟书六次赴考,六次落第,父子俩一度成为乡间笑柄,甚至第六次考试时还被考官“悬牌批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的考卷被主考官点名批评,说他“文理不通”,被当做反面教材通报。这在当时算是一个比较严重的批评了,可见曾国潘文采也甚是一般。
好在勤能补拙,曾国潘笨人用笨办法,后来考运上来了,24岁考中举人,28岁连中进士、点翰林,终是拨开云雾见天明。

二、浮躁焦虑

曾国潘高中进士之后,一时顾盼自雄,睥睨一世,给家里的书信都透露着一股傲气。
但在进京之后,却发现自身见识浅薄,他到京城好友家做客,发现别人都是谈吐不凡,且家中藏书丰厚,而自己却只识四书五经,只通八股写作,相形见绌。
他在日记中写到:“大雨住蒋家。蒋颇有藏书。是日阅余所未见,有《坚瓠集》、《归震川古文》、钟伯严选《汉魏丛书》及诸种杂书。”
这些在京城文人家里随处可见的藏书,曾国潘皆是见所未见,再加上出生普通农家,以往读书只为功名富贵,顿时觉得自身观念和气质都是庸俗不堪。
更为致命的是,曾国藩性子浮躁,无法专心。入职翰林之后,一个月上两天班,签个到就可以自由活动,就跟我们现在高考之后上大学差不多宽松,许多翰林也是从此放任自己,给自己放羊。曾国藩亦不例外,他尤其喜欢交友、串门、聚会,他在日记中写道:
“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心浮不能读书……
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
晏起,则一无所作,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
此类记载,在他的日记中到处都是,以致在翰林院工作几个月,只写了几封家书和一篇文章,其他一事无成。

三、傲慢无礼

曾国潘两个做好的朋友,都说他身上最大的毛病是傲慢。
陈源衮说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就是说他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傲慢的气息。
邵懿辰说他“慢,谓交友不能久而敬也”,说他这个人啊,刚认识的时候,很谦逊,时间久了,就不由地露出了傲慢的本色。
再者,因为家庭原因,曾国藩修养很不好,脾气差,在京城的头几年,经常跟人发生冲突。
有一次,跟一个同乡同事,因某事意见不合,吵了起来,隔着桌子就要动手,给人拉开后,还指着对方鼻子破口大骂。
他在日记中写道:“肆口谩骂,愤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
意思是差点都“问候”对方家人了,其当时修养之差,可见一斑。

四、成圣之路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样一个资质愚钝、性格浮躁、傲慢无礼的人,成为了一个举世推崇的圣人呢?
答案是:写日记、广读书、立宏愿

写日记:脱胎换骨之始

曾国潘自制力差,性情浮躁,于是向大儒请教如何修习自我管理。
大儒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
曾国藩一开始写日记,也如流水账般,寥寥数字,大概就是每天吃了什么,到谁家去串门,如“沈明府请吃饭。”、”住上选叔家。“这般敷衍了事。
经大儒提点后,曾国写日记,则要求做到四点:
首先是端正态度,用正楷记述日记,不敢心生怠慢;其次是在日记中规划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通过将日记给亲朋好友看,请求监督;还有是在日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深刻自省;最后则是坚持,自定下目标之后,曾国藩将写日记这个习惯坚持了三十多年,哪怕在外带兵,也不曾间断。

广读书:修身养性之法

曾国藩研读王阳明的《传习录》,王阳明少年时曾问自己的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什么最天下第一重要的事?私塾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那当然是读书做官。王阳明却不以为然,回答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科场上的胜利不是最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读书学做圣贤。
读到这些,曾国藩悚然一惊,始知自身鄙俗,与古之圣贤相差远矣,察觉到自己见识浅薄,于是在翰林任职期间,发奋学习,认真学习理学经典,博览群书。
拜访大儒唐鉴,请教读书学习之法。大儒推荐他看《朱子全集》,于是曾国藩自此,“以朱子之书为日课,始肆力于宋学矣。”

立宏愿:三十而立,学做圣人。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效仿先贤,定下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所谓圣人,即完美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十岁的曾国藩,已经立下这等宏伟、远大的人生目标。
立志高远,则不为小诱惑、小目标所阻难,不因大困难、大挫折而止步。
最让人震撼的是,曾国藩最终也确确实实走到了这一步,可见目标导向之重要。
我读《曾国藩传》之前,一直以为圣人皆是生而为圣,读完后,始知圣人是后天磨炼而成。
这也是我独爱曾国藩的原因,我们都有曾国藩这般、那般的小毛病,或是资质一般,或是浮躁自傲,年轻的曾国藩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缩影,但通过努力,相信我们也都可以成就不凡的自己。

相关文章

  • 资质愚钝,见识浅薄,他缘何成为中国第三位圣人?

    何为圣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人在...

  • 惜红衣-自嘲

    天道召召,天机渺渺,天才廖廖。少年情怀,常幻发梦想。欲登蟾宫,折桂枝,壮志酬了。怎奈,资质愚钝,更学识浅薄。 人潮...

  • 风华绝代的北魏冯太后

    紫苏/文 Part 1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北魏文明皇后即冯太后的文章,但奈何自己才疏学浅、见识浅薄、文笔又愚钝,不...

  • 中国人浅薄的见识

    “要说到这个富啊,有多少钱也不能算你富有,财富更多的时候只是符号,政权和社会大多数时候扮演着强盗,比如,通货膨胀加...

  • 跟曾国藩学做人之道|《曾国藩传》

    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个圣人。立功、立德、立言,他都做到了。 但其实曾国藩的起点并不高,普通的家世、普通的资质...

  • 2022-07-12

    喜欢文字, 仅是为了缝补自己的灵魂, 并时刻提醒自己的浅薄和愚钝。

  • 万事敌不过认真

    人与人之间的资质不一样,如果资质愚钝的人态度还不认真,那是没办法拯救了。如果资质不如别人,但是很认真,终究也会和别...

  • 君子的模样——论语夜读(8)

    君子到底是啥模样?怎样做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看看圣人怎么说的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威严,博学多闻就不会见识浅薄...

  • 曾国藩传记2-192

    昨天讲到曾国藩天资愚钝,一生尚拙。经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到达楼帝国塔尖,立志要成为圣人完人,每天写日记反省。与我们常...

  • 金融圈那些事儿(八)——黑社会?高利贷?吓死宝宝了!

    前情回顾:王哥,我一个资质平平的客户,却在申请贷款上面出奇的顺利。起初,我也纳闷他缘何啊?后来发现,他身上有一枚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质愚钝,见识浅薄,他缘何成为中国第三位圣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klj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