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茶道茶世界万物生灵
真正优质的西湖龙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让梅家坞30年老茶农讲给你听

真正优质的西湖龙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让梅家坞30年老茶农讲给你听

作者: 就爱优闲 | 来源:发表于2017-04-06 18:06 被阅读0次

好山好水好茶叶,敬天敬地敬人心。

今日文末福利,为你带来春日第一口明前好茶。

看到过一句话,“越往日子里走,身上的印记就会越重,特别是手,随着岁月的进程,每一个人的掌纹里都会有生活与光阴的沉淀。”

老茶农的手又会打上什么样的烙印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杭州梅家坞一个寻常的茶农家,听听他给大家讲的故事。

01梅家坞寻明前龙井

三月底的杭州,正是西湖龙井采摘的关键日子,往常驱车二十分钟就能到的路,今天显得有些拥挤。

路上除了经常能看到喝茶吃农家菜的市民外,多了成群结队带着背篓的采茶女,还有一些明显是奔着采购

明前龙井头茶来的外地游客。

与人间烟火如此接近,却出产几百年来最负盛名的之茶,的确有点不可思议。

虽然龙井也算喝了不少,但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西湖龙井明前茶?”“价格为什么这么高?是炒作还是另有真相?”这样的问题,还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朋友帮忙约到梅家坞村的老茶农吴老伯时,还是有点小激动的。

梅家坞的明前茶,正当采摘最繁忙的时节

02茶不离锅,手不离茶

“你们先坐一会儿,喝点今天才做好的新茶。我公公还在忙,昨晚几乎熬了一宿,今天还有不少客人等着要。“

接待我们的是余婷,老吴家的媳妇,她一边招呼我们,一边还在快速地打着包装。春茶季节,基本全家人都会回来一起,各司其职,经常是通宵达旦,要忙上十几天。

“似乎无味,实则至味,太和之气,弥于齿颊,其贵如此,不可多得”,喝了两口茶,我想起了《南方有嘉木》中对龙井茶神韵的描述。

透过玻璃杯,望着上下重浮的茸毫,望着碧绿的浑汤,瞅着柔嫩的茶芽,不由生气盎然,口旷神怡。

吴老伯家是一栋在江浙近郊农村常见的三层楼房,外面是一个大大的院子,摆了好几盆大盆景。院子一边搁着几台多功能炒茶机,还有一口大锅,旁边是几个晾着薄薄一层茶青的竹筛子。

我拿了一把出来,都是完整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细嫩,散发出饱满的花香,如栀子又如蜜兰。

一口传承茶艺的炒茶锅,好茶全凭手上的好功夫

“香气足够饱满时,就须入锅杀青了,这一道叫青锅,以前手工杀青,必须在滚烫的铁锅中直接用手压扁茶叶,好坏全凭一双手的感觉。几年下来,我们都是武侠小说中的铁砂掌高手。”

吴老伯玩笑地把手掌张开让我看,手不大,指节很粗,布满硬茧。我似乎看到一双手多年来在几百度的铁锅中翻转反复,一片片茶就在这铮铮铁手中升华成型。

“全手工杀青,一天下来炒不了两斤。现在大家都用机器了,一是效率高,二则机制茶出来形状好。虽说现在技术很发达,基本已经全自动化了,但我还是喜欢旁边守着。”

机器终归不如经验丰富的老茶农靠谱,吴老伯依旧喜欢守在旁边,随时观察着炒制的茶叶是否满意

传统龙井炒茶讲究“茶不离锅,手不离茶“。

“熬夜是必须的,有时困了,手碰到锅边,会烫起大泡来。但慢工出细活,炒茶也是养性。”吴老伯突然冒出一句很哲理的话来。

炒茶时,锅内温服高达185-200度,需要不停地对茶叶进行按压、翻炒,一天下来也炒不了两斤 听说要拍照,吴老伯特意把手清洗干净,可依旧能看到茶农操劳的双手,留下了的纹路

03春日茶园赏绿

我们在旁边转来转去,想帮忙又插不上手,有点担心自己是否打搅了人家。余婷很体谅地建议由她先陪我们去茶园里看看,实地感受一下。

“我们家大概不到十亩地,分布在附近的几个地方,有平地,也有山地,但都在一级产区内。“

龙井茶在浙江省广泛种植,目前主要有西湖、钱塘、越州三个产地。其中以西湖周边方圆不到160公里的产区内种的茶品质最佳,才能叫西湖龙井,其他产区的只能称之为浙江龙井。

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区又只有分部在满觉陇路沿途的杨梅岭、翁家山、龙井村以及由“十里锒铛“山道串起的梅家坞、云栖、虎跑地区,号称“狮、龙、梅、云、虎”五大字号。被市场炒的火热的顶级明前龙井一定出自与这五大产区。

好山还要有好水,去往茶园的路上,沕沕涌出一股溪水

余婷带我们去的是她家的一块山地基地,在梅家坞新村附近的一个山包上。我们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山路往上爬,两边满眼春意,空气中透着淡淡的茶香与花香,前一晚一场春雨让茶树新长的嫩芽上还留有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山不算高,但却挺陡,锻炼不够的我正感觉到有点气喘时,“到了,这边几块都是“,果然看到一块牌子上写有“祺品西湖龙井基地”

祺品是余婷新起的品牌名称,“祺是好,也是我闺女的大名,品是指茶品。都互联网时代了,要有一个叫的响的名字”,看的出来,她对她们家茶叶充满了自豪感。

几个采茶女在地里忙碌着,她们双手并用,动作娴熟,边采边把手中的嫩芽放入茶篮中。我们的摄影师边跟边拍,差点跟不上她们的脚步。

采茶是门技术活儿,采摘自有一套标准

“采茶也是一门技术活,做的不好很容易混进陈年的叶子,或是破坏了芽型,一天采不了半斤。我们家只用附近周浦、袁浦的采茶女,虽然价格贵点,但让人放心。”

站在山上往下看,茶园、村庄、小路等一览无余,美不胜收。想到吴老伯在那句哲言后面还说过:“种茶是个幸苦活,但经常在山上跑,风景好,心情也好。还能锻炼身体。”又对茶农生活多了一份向往。

在高处放眼茶园,令人心旷神怡

04只炒自己的良心茶

从山下下来,吴老伯已经在等我们,续上一杯茶后,他讲述起这些年种茶的经历来。

“我是杭州城市户口,嫁到我太太家里来的。84年后村里把茶地承包到户,我就辞了工作,做了农民。”

他一开口就让我有点吃惊,要知道那是上世纪80年代,杭州城市户口还是挺值钱的。

这是吴老伯太太的双手。作为世代承袭下来的老茶农,在茶忙的时候顾不上歇一歇,用吴老伯的话说:“明前茶是抢摘,就算下冰雹、下刀子,还是必须去。”

种了30多年茶,后来梅家坞搞起了旅游业,我也开了一个茶楼。前两年实在干不动了,才歇业。”话题打开后,吴老伯还是挺能聊的。

“那时,我在黑龙江兵团插队时还是文艺积极分子呢。现在我们家的大部分茶叶,还都是我兵团的老战友帮我推销的。他们喝了喜欢,又念着战友情,帮了我很大忙。”

他还说起最近人工成本越来越高,采茶女的价格每年都要涨20%左右。

“龙井能做的也只有明前和雨前这段时间了,再晚一点,虽然茶叶还能采,但已经抵不上成本了。”

几个采茶女,合力几小时的工作成果,也才刚刚能装满一个小娄筐,便要立刻送下山,进行晾晒、炒制

“说良心话,市场上动辄号称一斤卖几万的龙井那是商家在炒作,我们茶农拿到手的钱很可怜的。要想有个合理的价格,平常村里人都会靠熟人关系自己多卖点。

网店兴起后,也有人不种地了,只收茶叶做。我是不放心的,谁能保证呢!我只炒我自己种的茶,只卖我自己炒的茶。我怕对不起战友!”

天渐渐晚了,又来了几波客人要购茶,我们也要告辞了。

“欢迎你们再来喝茶,不过要早点。等五月忙完,我要去一趟西藏,跟战友们约的,这几年他们也退休了,我们每年都会聚几趟,一起出去玩。”

真年轻,种了30多年茶的吴老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正优质的西湖龙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让梅家坞30年老茶农讲给你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bq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