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修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的那几年,常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别人问:”你最近在忙什么呢?“我说:"读心理学。”那人一脸惊讶:“你心理又没毛病,读这个干嘛?”言下之意,精神有问题的人,才去读心理学呢。可见,对心理学的偏见有多深。
不过,这也难怪。因为,早年的心理学基本都是在研究精神病人或者变态行为的,或者更通俗地说,都是研究不正常的人的,几乎很少有人会涉及如何让正常人活得更幸福这样的话题。
直到,这个伟大的人出现。
这个人就是本书作者亚伯拉罕·马斯洛,现当代全世界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
《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书时他学术地位的奠基之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这本书整体是在阐述动机理论。分四个部分:
(1)、动机理论,也是马斯洛最为人知的理论,通常我们称为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类动机进行概括后,他分析了动机的几个方向和需要满足的一些特性,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2)、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着重从心理疾病这方面,对动机理论做出了解释。
(3)、自我实现的探索。
(4)、科学方法,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对问题的反省。
这本书虽然在集中说明动机理论,但整体的逻辑性并不是很强,可以看做是文集。他在推导和提出结论时,用了大量篇幅,去解释和阐述概念,没有点儿心理学基础,很难明白他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再仔细看才能准确把握。
接下来,我就来为你摘取部分重点,来讲讲这本经典的心理学必修书。
1、人本主义的核心
在《对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这一章里,马斯洛清晰地表达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无论是否科学家,都首先是人。研究心理学,不应该放弃对正常、全面的健康人的研究,只去研究以病态方式思考问题的病态的人。
所以,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应当是二元化的,既要研究病态,更要研究健康状态的心理。这样,才能够去改进个体,进而改进全民健康,改进对真理的追求。心理治疗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人本主义的核心。
2、动机理论
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马斯洛提出了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也就是马斯洛最为人所知的层次需求理论,说的是人的需求是一种层次递进的关系,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看待动机理论,要按照整体性的原则来看。它是某种结果,而不是原因。它是描述,而并不是真理本身。也就是说,不要孤立地看待现象。
这些需求通常都是在满足了低层需求之后,高层需求才成为“优势需要”。但是并不是一个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开始显现,而是一个需要满足到一定状态时,另一个需要可能就会出现一点。同时,既不一定是有意识,也不一定是无意识的。但整体来看,既不一定是有意识,也不一定是无意识的。
在谈到基本需要时,首先,马斯洛指出了心理学理论中基本需要满足的作用。
他认为,挫折和病理状态,是指发生了事件威胁到了我们的基本需要或是基本人格。
其中,包括两种挫折感,一种是剥夺和人格威胁,比如,一句批评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批评(剥夺),也有可能批评还代表着对你的不满和攻击。前者即是马斯洛所说的剥夺,事件本身内在意义的反应,后者便是所谓的人格威胁,事件附带某些象征性的意义;如果我们并不把挫折(剥夺)看成是对自己人格、主要需要的威胁,那么他们就不太会对我们产生挫折效果。
另外一种是冲突和威胁,用选择行为进行的举例,如果选择的目标太过重要,我们选择时赶到的冲突可能极其激烈。
其次,马斯洛还谈到了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质。
它认为,文化的力量强于本能,本能不应该是被抑制,而是要被保护的动物性,越是理性和智慧的人,他们身上的动物性越发明显。
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法律、教育、宗教等都是为了约束和剔除人的坏本性,假如本性原来并不坏,而是所谓文明更害怕人类本能的苏醒呢?那就是相反,文明应该保护本能的发展。
“我们用一个反论来概括,就是:我们人类的本能是如此弱,以致它们需要提防文化、教育、学习的干扰,一句话,需要保护并防止改变。假如本能是较弱的,高级需要在性质上是类似本能的;假如文化比本能冲动更有力,而不是更弱;假如人的原始冲动最终被证明是好的,而不是坏的;那么,人性的改进也许可以通过对类似本能的倾向的培养,也通过促进社会改革来实现。的确,改善文化的意义就在于给予人们内在的生物倾向以一个更好的实现自身的机会。”
比如,暴力倾向是本能的还是非本能?孩童表面上看来的暴力破坏行为,不应该以成人的目光去评判,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基本需要受到威胁,也可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这种人际关系或暴力破坏的概念。
3、 行为的表现
有了心理需求,就必然会带来外在行为的表现。
马斯洛提到,人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以为自发性和表现性总是有益的,无论什么样的控制也总是有害的和不可取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自我控制或者抑制有好几种意义,其中有的非常健康、非常理想。例如,通过适当的延迟(如在两性关系上),动作的优雅(如在跳舞和游泳时),审美的趣味(如对待食物、饮料),独特的风格(如在商籁诗中),通过仪式化、神圣感和庄严感,通过办事办得完美无瑕而不是办完了事。
所以,一个健康的人,要更看重的是和谐化控制这一概念。
它是一种健康和理想的控制,不会对需要的满足提出以往,同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人们享受到更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不但不会对需求满足造成威胁,还会增强满足感。
这个概念,不管是是从理论还是从实用心理学都非常有用,它可以让我们区分病态的冲动性和健康的自发性。比如,对于情绪,我们就应该持有接受和认可的态度,而不是逃避或者强行压抑和控制,这种观念,其实,也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关键点之一。
4、 自我实现的人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人?
他们的生理、安全、归属、爱和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赋和能力,并且实现自己能够达到的高度。
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所具有的人格特质和哲学观,能够使他面对生活时,做到愉快和满足。
自我实现,不是指实现目标。
实现目标更多指的是在外界涉入后的情感价值观目标。为了出人头地奋起读书,为了生活利益背井离乡,都不能算是在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更多地是实现先天赋予你的素质。它以“自我实现的人”存在,表现为“清新的鉴赏力”、“对现实的有效感知”、“自主和超然”等。
这更像是一种状态,它满足的是内在的需要。
“一个人并不想要成为什么,他本来如此这般。”自我实现的人,非追求外在的事物,反而是超然独立于世间。从这点上可以看出,马斯洛还是深受了中国道家的影响的,事实上,他也的确对中国道家思想做出过研究。
5、 走向积极的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现如今心理学领域热门的学科分支,这不能不说是马斯洛的功劳。
在最后一部分目录中,马斯洛分享了这一观点,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手段的反省。这其实也是和全书他一再阐明的观点一致的,也就是当代心理学应该更多地研究正常和健康人的心理,而不是过分拘泥于研究变态心理。
所以,今天,马斯洛可以说是夙愿已成,现代心理学已经开始广泛关注正常人心理,帮助和引导人如何走向幸福了。
结语
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健康、积极与主动的一面。他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这本《动机与人格》,提出了最为知名的需要层次论,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马斯洛的研究使人们开始对人类的动机及潜能形成一种更积极的认知框架。
但是,不得不提醒一句的是,这本书所展现的理论是以论文集的方式阐述的,整个结构显得比较分散,而且引用了比较晦涩的内容,读起来有一定难度。
不过,倘若你能够沉下心来,去好好揣摩马斯洛话中的含义,然后结合目前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去研读,相信你一定会发现这位大师的先见之明,并读出更多的深意来。
智慧的传递,需要心灵的碰撞。于我,这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吧。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