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6:文化,资本,演而优则导
可以说,从新世纪以来,周星驰作为一名演员的身份已经渐渐褪去,他开始拥有多重身份:影视公司老板、导演、制片人,以及演员,而最后一个身份也从《西游降魔篇》基本隐去。有人怀疑,周星驰在新世纪的电影作品到底有何价值?也有人想知道周星驰在最近十几年是否和港片衰落大潮一样,彻底褪去了周氏喜剧的光彩,而换上商业和资本的外壳?周星驰,这三个字在2016年的《美人鱼》一片中,已经证明了他在内地票房的价值,然而剥去所谓的商业,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之后,他试图在电影中实现创新吗?依旧在讲述小人物的奋斗吗?本系列专题的最后一辑就来解读周星驰在新世纪中的电影话语。
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当新世纪开始时,周星驰的电影也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喜剧之王》是一种个人化的光阴缅怀,而2001年的《少林足球》则是一场文化和资本的联手演绎。周星驰的星辉海外有限公司和环亚娱乐联手,将这部把古老功夫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的电影送上了大银幕,再次刷新了观众对于“功夫电影”的认识。
周星驰本人崇拜李小龙,而他最初做演员的目的,就是为了饰演像李小龙一样的银幕硬汉,这个幕后很多人都知道,而《少林足球》可以说,第一次实现了周星驰的愿望,但是个人意淫绝对不会造成轰动影响,即使它的导演是周星驰,《少林足球》不仅在当年香港院线票房低谷中逆袭,更荣膺六项香港金像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两点:它依旧在讲述小人物的闯劲;它重塑了功夫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做人如果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啊?”这句话在银幕上讲出的一刹那,就注定它没有脱离周氏喜剧的内核——小人物的打拼,这一点在其后的《功夫》中依旧延续,以致在怪异的《长江七号》中还一息尚存。得平民者得天下,这是周氏电影的一个“套路”。要知道,香港电影说到底还是渔村小民拼搏向上的奋斗史,不管是成龙的功夫片,还是周星驰的喜剧片,两人之所以能代表香港黄金年代的电影风向,秘密还是在于它知道观众的生活是什么,观众想要什么,以及所谓的“观众”是谁。
另一个让大家兴奋的则是,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中大量使用电脑特效,来渲染少林功夫的场面效应,奇观化的动作场面,带来的则是肾上腺激素的急剧上升,一如既往的是,周星驰在《功夫》中将这一效果和手段加倍使用,如果说《少林足球》还只是在动作场面使用视觉特效,那么《功夫》,则是在整部电影中都加入了奇幻。
召集梁小龙、赵志凌等老牌功夫演员,不仅仅是为了致敬香港黄金年代的邵氏、嘉禾老片,更是让电影的沧桑感极尽展露,一个不得不提的现象是:周星驰从本片开始已经退居群戏,尽管在《功夫》中他仍是不可置疑的男主角,然而影片为了展现十二路谭腿、洪家铁线拳、五郎八卦棍等江湖各派功夫,让猪笼城寨中的三大高手占据了极大的篇幅,这可以说是一种明智和策略,因为此时的周星驰要表现的已经不是自己的个人魅力,而是“功夫”本身奇观化的史料钩沉。
《功夫》能继续《少林足球》的威势,不仅荣获七项金像奖,也拿了五项金马奖,这对于周星驰来说,应该算是达到了影片质量和票房收益以及口碑效应的三重巅峰,其后的三部电影尽管在票房上数倍于《功夫》,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周星驰的“小人物奋斗喜剧”已经终结了。
《长江七号》的出现无论从何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个怪胎,尽管有传闻是周氏为了纪念自己在儿时和父亲的短暂美好时刻,亦或者有太空萌物“七仔”助阵,然而没有了功夫的场面,使片子显得平淡;没有了周星驰的主演,让片子失去魅力,如果人们依旧对《长江七号》不忍批评,估计缘故还是在于——它是周氏作品,不好打嘴。毕竟,重复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保留的应该是童真,而不是中国家庭教育。
当探索儿童电影失败之后,周氏将目光转移到自己的造神之物——西游记,曾经,凭借一部《大话西游》引起内地对于“解构经典”的热议,周星驰也从一个喜剧明星转为文化标志,他所饰演的孙悟空和至尊宝成为一种对于历史经典的二次阐释,然而在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中,他再次重塑了“西游”这个背后的故事。
《大话西游》是在用“爱情”的永恒和不变来颠覆权力,但是《西游降魔篇》则是用光怪陆离,来讲述“西游前夕”唐僧的情欲修炼和三徒弟的由恶变善。然而影片只在“情欲修炼”中有略微的展现,至于“由恶变善”,电影基本错开了这一重点,大部分时间都在用特效讲述三个徒弟的凶神恶煞,至于“善”,只用唐僧和孙悟空在环保主题的特效背景下数秒轻抚,便轻松完成,这是本片的一大败笔。
作为周星驰全面转型后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西游降魔篇》在文化上有着廓清大众误解的功效,因为它让我们知道,猪八戒不是萌蠢懒惰,孙悟空不是正义倔强,沙和尚更不是忠厚老实,它们的原型其实都是让人极度恐怖的怪兽。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陈玄奘,通过“消魔性,存善心”和“大爱小爱皆为爱”的修炼知晓佛理,从而为了大爱而西天取经,这是一种文化上的皈依。周星驰在2013年选择用文化内核彻底取代他之前的“小人物”喜剧,这是他后两部电影之所以被众人诟病的原因,因为“周星驰”这个符号被消解了,它从一个烟火气浓厚的市民概念,转变为一个文化气熏人的官方理念。
而《美人鱼》呢?除了用一个烂俗而毫无新意,甚至逻辑矛盾遍布的爱情故事去讲述“环保”,可能真的什么也没有剩下了,这部片子虽然在内地狂揽33亿人民币,或许只是证明了“周星驰导演作品”这七个字的票房吸引力,除此之外,无所可取。
2017年,周星驰55岁,作为一个演员,他并未迟暮,作为一个导演,他正当壮年,然而,我们从《美人鱼》之后,还能看到周星驰在香港九十年代创作力迭出的影片吗?这其实让很多忠实的星爷粉都没有底气回答,或许香港电影大环境早已变更,或许周星驰的从影心态也不复当年,但是每次看到周星驰内敛的出场,我们总会希望他下一部作品可以像《大话西游》般奇诡,像《国产凌凌漆》般戏谑,像《功夫》般精致。文化作为装饰,资本才是王道,在这样的大行其道的电影环境下,周氏未来的电影风格只能勾起我们无尽的忧思。
本阶段影片(5部):
2001:
《少林足球》——导演:周星驰
2004:
《功夫》——导演:周星驰
2008:
《长江七号》——导演:周星驰
2013:
《西游降魔篇》——导演:周星驰
2016:
《美人鱼》——导演:周星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