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茶世界简 • 茶茶友汇
近50年的不平凡历程!为你讲述国营福鼎白琳茶厂的变迁

近50年的不平凡历程!为你讲述国营福鼎白琳茶厂的变迁

作者: 福茶之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17:58 被阅读18次

还记得昨天小编推送关于福鼎茶站的文章吗?六十余年前福鼎茶站的故事,在这里为你讲述(内含珍贵照片)是不是感觉涨知识啦!

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讲述福鼎茶厂——国营福鼎白琳茶厂的变迁,感受时代更替下的福鼎茶叶生产变革。

白琳茶厂的名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1、从最早的国营闽东第二茶叶精制白琳初制厂

2、到70年代末更名为福鼎茶厂白琳分厂

3、再到最后国营白琳茶厂

不管名称如何变化,它的人事调配、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仍由国营福鼎茶厂支配。

要点

1953-1961年,白琳茶厂以生产白琳工夫红茶为主,倡导机械化生产,红茶的产量与质量有质的飞跃,1959年白琳工夫红茶荣获全国红茶质量优胜红旗奖。1962年,白茶热风萎凋技术在白琳茶厂经过王奕森研发团队多次实践取得成功,改变了千百年来白茶制作靠天吃饭的历史。 1968年,王奕森发明新工艺白茶,为白茶家族增添了新成员。

1

白琳地处福鼎中部,自古以来是茶叶出产地,也是白琳工夫红茶和白毫银针的原产地。古官道贯穿其中,宋代以前就设有驿站;清代有后岐商港码头直通沙埕,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便利的交通,使得白琳在清代与民国就已形成了一个茶叶集散地。清同治八年(1869年)卞宝弟《闽峤鞧轩录》载:“福鼎县物产茶、白琳为茶商聚集处。”

△ 白琳茶厂 1953年合影

清末民初,邵维羡、吴观楷、袁子卿、梅伯珍、詹振班、詹振步两兄弟、李华卿等茶商把白琳工夫红茶和白毫银针白茶销往欧美,使白琳产茶区的名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看中白琳做为产茶重镇的重要性,决定在白琳建设国营福鼎茶厂。

位于康山村溪坪自然村的广泰茶庄是民国时期由白琳茶商与广东茶商合作的茶庄,规模大,影响力很强。1950年福鼎县就把福鼎茶厂的厂址设立在广泰茶馆旧址(《宁德茶业志》误为双春隆茶馆)。随后不久,福鼎茶厂搬迁至福鼎城关南校场观音阁,圈地60亩。

直到1953年,正式成立白琳茶叶初制厂,厂址就设在广泰茶庄,工厂的全称为国营闽东第二茶叶精制厂白琳初制厂,业务由福鼎茶厂统一管理,办厂时职工总人数为22人。

白琳初制厂主要生产延续民国时期的拳头产品——白琳工夫红茶,少量生产绿茶。以往生产加工都是靠人工制作,白琳初制厂刚成立就配置了机械设备:有克虏伯揉捻机、自动干燥机、解块机各一台,小型臼井式揉捻机四台,12匹发电机一台等。技术工人来源大部分是民国时期白琳和点头大茶商号里的茶叶审评师和制茶师,有来自瓜园、翁江、贵坪、溪坪、下炉、玉琳街的工人,也有来自浙江的绍兴和福州的制茶师。魏宝全、王奕森、林松年、陈鼎善、吴立通和陈延策等都是第一批技术生产工人。

△ 王奕森和技术工人在克虏伯茶机前留影

这个时期,配备了机械设备,工厂加强技术革新和培训,经常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或工人参加在福鼎茶厂开办的夜校班,以提高工人素质。茶叶业务部门组织指导室内萎凋冷发酵和炭火烘焙,使红茶质量和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生产茶叶达500-680担毛茶。

1953年,农业部副部长、中茶公司总经理吴觉农把白琳茶叶初制厂定位生产红茶出口给苏联和东欧。白琳初制厂生产的红茶还需要运到闽东第二茶叶精制厂(即福鼎茶厂)加工后,才能出口苏联,茶叶生产按计划经济时代以指标生产,经上海港口出口直销苏联。

△ 1956年茶厂全省培训班合影

茶叶生产、收购、加工由福鼎茶厂统管,而茶叶销售则由福建省茶叶公司下达计划进行调拨。福鼎茶厂还在桐山、白琳、点头、巽城、前岐等区镇设立五个茶叶制茶所,四个茶叶收购站,主要收购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白茶的任务由茶叶收购站来执行。

△ 1957年,王奕森在新建的白琳茶厂留影

1957年,随着半工业化生产红茶的规模扩大,原有的广泰厂址早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生产规模,白琳茶叶初制厂在康山村贵坪自然村征地15亩建设新的工厂,其中生产的主厂房为2755平方米(包括萎凋房),新增克虏伯揉捻机2台,51式干燥机2台,5·k发电机1台。当年茶叶产量与1953年相当,但高档茶叶比例增加;同时,这一年开始,从福鼎县茶厂脱离,实行会计独立核算。

△ 1957年的白琳茶厂

1953年-1959年间,生产红茶分大茶和小茶两类,大茶分特级与一、二、三级,小茶分特级与一、二、三、四、五、次级。1958年,增加粗老叶的加工,年产量2258担,1959年增至6350担,为历年之最。

1955年,白琳初制厂一度行政和业务由福鼎县采购局领导,1958年,行政上属茶业局、业务技术由国营福鼎茶厂指导。1959年全面恢复福鼎县茶厂管理,白琳茶叶初制厂成为福鼎县茶厂对外的一个车间。

1960年春,白琳茶叶初制厂搬出后,广泰茶馆一度做为“福鼎县茶业技术学校”的校址,秋季又把校址迁移到国营翁江茶场。

小 结

上世纪五十年代,白琳茶叶初制厂实行了茶叶机械生产改革,发展半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改变原有靠手工操作的落后生产局面,生产规模不断增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已经从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等方面进一步进行规范。更重要的是茶厂在白琳的建设,成就了白琳依然是全国重点产茶区的地位。

2

1960、1961年,通过双革运动若干设备进行了整顿和提高,厂里的设备进行了更新。1961年,换装60匹木炭燃烧机,“依达里”揉捻机8台,揉捻工场改为铁木结构,工厂的职工增至67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中苏断交,红茶滞销,白琳茶叶初制厂生产的产品也在转型。刚开始时,白琳茶叶初制厂有进行蒸青绿茶的实验,但销路不好。鉴于国外市场对白茶的需求增大,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决定白琳初制厂以生产白茶为主,并且派庄任技术专员来白琳指导,进行室内萎凋白茶实验。

白茶生产以白毫银针为主,白牡丹较少。但是白茶不好做,要靠天吃饭,生产不稳定,无法计划生产量。比如香港和福建省外贸签订了白茶的合同,今年要500担白茶,可是今年下雨,农民无法生产,所以就没货供应;第二年不敢多订,只订了300担,但今年天气很好,生产量就超出了订单的量,所以一直困扰着白茶的规模生产。

△ 60年代白琳茶厂厂房

1963年,在茶叶专家庄任的指导下,白琳茶叶初制厂生产技术副厂长王奕森带领技术骨干等人成立了一个白茶的研究小组,专门研制白牡丹等白茶的室内制作。王奕森还前往建阳等地学习交流室内萎凋白牡丹的技术。

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白茶存在轻微发酵,与红茶完全不同,通过多次的实践和根据闽北室内萎凋白茶的做法,最终借鉴红茶的发酵方法,用加温管道进行试验,提出来用热风加温的方法做白茶;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其中还历经了制作白茶实验用的厂房发生火灾等事故。白琳茶厂终于可以做到按计划室内生产白茶了。1964年王奕森把白茶室内萎凋工艺总结出来,并在福建省茶叶协会组织的座谈会上进行交流。

在白茶研制过程中,王奕森发现白茶生产很多茶叶下脚料处理不了,就十分关注这个问题,他把老叶、干叶、青叶经过揉捻一下,把茶叶从线形揉成弯曲,就做出一种低档白茶,茶汤的浓度增加了,滋味比白茶更浓。王奕森拿了一罐样品送到福建省外贸公司,茶叶专家都说这个茶还可以,算是一种茶,虽好喝但汤色浓度很高,不能当做白茶,外形和口感出现变化了。

△ 1968年留影

1968年,福建省外贸茶叶公司刘典秋跟王奕森说,香港的茶楼里有一种习惯,客人到茶馆就端出来一杯白茶,不用钱的,所以这种茶就变成大众化了,需求量是相当的大。刘典秋拿出一罐台湾产的白茶,叫王奕森想办法做出这种的白茶,价格要便宜,质量要好。王奕森根据以往已经实验过的生产白茶方式做出一款新的白茶,共生产了7箱茶叶,运到福建省外贸再转运香港,又再制作300担运到香港,结果畅销一空。

1969年,福建省外贸茶叶公司把“仿白白茶”改为“轻揉捻白茶”,最后更名为新工艺白茶,成为白茶家族中的新种类,并列入外贸出口茶类,任务是年产1000担。此后白琳茶厂就成了省外贸茶叶公司出口“新工艺白茶”的独家加工厂,每年按计划分配给白琳茶叶初制厂,由福鼎茶厂验收后发货。新工艺白茶推出后每年订单为2000担,最高年份4000担。新工艺白茶被编入《中国茶经》白茶类,录入高等教育的教材。

1963年后,白琳初制厂主要生产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和绿茶,同时成为专门生产新工艺白茶的工厂,茶叶生产和发展都比较顺利。一业兴、百业兴,白琳的茶业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白琳初制厂产量提升,茶青原材料产量也要增加。1964年,白琳茶叶初制厂先在白琳大队茶园实验田进行实践,取得经验在白琳全区进行推广,白琳区公所辖区内的茶园面积大幅度提高。

1968年,白琳茶叶初制厂成立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由革委会主任主管茶厂。文革时期的一些思想在一定程度对茶叶的生产形成冲击。

要点

1970-1984年,茶叶一直是计划经济的产品,国家二类物资,营销全部由上级制定。工厂主要进行茶叶加工生产、技术研发、机械设备维修等,茶叶质量和产量的提升。

3

进入70年代,福建省茶叶公司为解决茉莉花与茶坯不平衡,要求福鼎县大量生产茉莉花茶的茶坯(即烘青绿茶)。至此福鼎县实行全面实行“红改绿”,即全面停止生产红茶,改为生产绿茶。白琳茶叶初制厂茶厂顺应形势发展,也按计划生产烘青绿茶。

白琳茶叶初制厂春季生产的茶类有烘青绿茶和白茶,以及少量的红茶,烘青绿茶全部运到福鼎茶厂进行窨制加工成茉莉花茶,秋季收购粗老的茶叶全部用于生产新工艺白茶,专门出口港澳地区。

白琳茶厂生产的烘青绿茶品质特点:外形条紧圆、结均直、毫芽显露,色泽柔润,内质香,汤色清澈明亮如绿豆汤色,叶底碧绿肥软,不带红梗红张;精制加工成为茉莉花茶,得到东北、华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因此,白琳茶叶初制厂生产出来的绿茶依然供不应求。

白琳茶厂一直都在生产白毫银针(量不大)、新工艺白茶、白牡丹和贡眉(寿眉)等。新工艺白茶刚问世后,每年的订单为1000担,70年代以后增加到2000—4000担,最高年份生产的新工艺白茶达到4800担。

△ 1973年工业生产计划资料

1974年,在全国茶叶会议上,党中央发出“茶叶要有一个大的发展,速度要加快”的号召,把福鼎列为到1980年产茶5万担的基地县之一。1976年,为了使福鼎县茶叶产量增加,全县茶园面积不断增加,各地掀起密植茶园的高潮,茶青产量迅速增加。为了适应新形势,白琳初制茶厂进一步扩容,向溪坪自然村征地,使原有的地盘增加了1倍,厂房面积扩大,生产设备添置许多。

△ 1976年福鼎白琳茶厂大门

白琳茶叶初制厂虽然硬件设施条件得到了改进,但技术工人一直没有增加,技术力量没有得到改善。文革中、后期,茶叶生产有些时候因为政治运动还会受到冲击。新工艺白茶发明者—王奕森在这个阶段调离原有岗位,到湖林茶叶初制厂上任,新工艺白茶生产过程有轻揉捻,加工过程技术含量高,因此,新工艺白茶的质量出现新的问题,客户要求退货。于是,白琳茶厂在70年代末,重新从湖林茶叶初制厂调回王奕森,培养做白茶新的技术人才;1979年,车间设备都改了,工人们也都会做了,做出来的新工艺白茶又广受到欢迎。

△ 1973年茶厂任职通知

4

改革开放后,茶叶生产进入一个新时期,茶叶产量大幅度增加。1984年,茶叶市场放开后,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茶叶属于国家二类物资的市场垄断,茶叶可以自主性经营。白琳茶叶初制厂生产的茶叶除了供应省外贸公司出口外,也可以自主经营茶叶,生产的茶叶运往华北和东北地区实施内销。

1978年,白琳茶厂更名为国营福鼎茶厂白琳分厂,工厂的地盘扩大了,人员也不断增多,使白琳茶叶厂一下子又有新的活力。1982与1984年,宁德技术职业学校茶叶加工和茶叶审评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茶厂,有林飞应、吴健、陈宝振、罗成、施丽君、李存海、梅玲、王光雄等,这一批新工人出现在茶厂的各个部门。茶厂还通过职工的子女通过“补员”等措施招收到新工人,为茶厂增添了新鲜血液。

1982年,福建省外贸下达的任务是保证新工艺白茶年产2000担,广东外贸茶叶公司也是年产2000担。广东外贸茶叶公司还说有多少都要,因为他们已发现非洲的市场可能比香港的大,打算用茶叶换石油打开市场,新工艺白茶的订单使得茶厂的生产得到了保证。

△ 1984年福鼎白琳茶厂大门

春茶开始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福鼎大白茶与福鼎大毫茶的芽头开始萌动,茶青的日产量很大,早春茶中单芽制作白毫银针,一芽一、二叶制作高级白牡丹和高档烘青绿茶,二三春的茶青大都生产绿茶;秋茶用来制作新工艺白茶。据福鼎市天健茶业有限公司经理罗成回忆,1988年福建省外贸制定的价格:白毫银针240元/公斤,白牡丹58-120元/公斤、寿眉32-38元/公斤、新工艺白茶28-45元/公斤。

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每年下订单白毫银针、白牡丹用于出口创汇。1985年,为稳定白茶口感和质量,提升白茶出口量,邀请省计量局热工专家林升泉,省茶叶公司技术员梁利俊和福鼎茶厂方守龙、张肖共同设计,对白琳茶叶初制厂的大型晾青场所进行改造,成为加热型白茶萎凋车间,就是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加温萎凋房”工艺的前身。加温萎凋房后经不断改进,成为更佳节能,更为科学的生产白茶车间,而且品质更佳(这是后话)。

上世纪80年代,白牡丹成为白琳茶厂的重要产品,但在外界只有少数业内人士知道白牡丹就是白茶(当时笔者都不知道白牡丹名称),外部很多人还不知道白牡丹为何物?反而白毫银针因为在民间有生产,所以许多人懂得,它土名白毛针,其性寒凉。

这个时期白琳茶叶初制厂发展达到新的高峰,茶厂的各种文艺活动也进入佳期。参加白琳镇举办的篮球、象棋、拔河等体育比赛与文艺活动都取得好成绩。

5

福鼎茶厂于1993年停产,进行资产重组,做为福鼎茶厂下属的分厂也随着体制变化而降下帷幕。原来的厂房实行资产重组,后来变成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热土。如今位于白琳镇政府左下首的连片房屋都是白琳茶厂的地产。

根据相关精神,对工厂里的工人进行安置和重组,退休职工领取退休金,对一部分临近退休的职工进行安置,或领取安置经费自谋职业。一部分技术人员仍然热爱着茶业,重建茶业公司自主生产加工经营茶叶;还有一部分的职工从事在白琳刚刚兴起的石材行业。

白琳茶厂已经拆迁20多年了,最早的茶厂(广泰茶庄)旧址依然存在,在2006年由于桑美台风侵袭后损毁严重。白琳茶叶初制厂的厂长分别由由黄桐孙、吴镜涛、王德全、洪如香、耿建鹏、温石芝、陈乃荣、耿宗钦、平其池、李招文等担任。

总结

白琳茶厂经历白琳茶叶初制厂阶段,1953年正式成立,到1957年独立核算,1978年更名为福鼎茶厂白琳分厂,1993年停产,进行资产重组、改组,2000年12月进入破产程序,走过不平凡的近50年历程。初建工厂时,实现了白琳工夫红茶工业化生产。更重要的它是最早实施了福鼎白茶室内萎凋槽萎凋的工厂,是新工艺白茶的发源地;又把萎凋车间进行改进,形成了加温萎凋房加工白茶的技术。虽然白琳茶叶初制厂不存,厂址不在,但茶厂的茶人精神依然在永存!

来源:福鼎市茶文化研究会

文:白杨

图:王奕森

本文根据福鼎市档案馆部分资料,王奕森、林飞应、罗成、耿宗钦等人口述

福茶之心

微信 |fuchazhixin

茶觉先生,食茶交友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近50年的不平凡历程!为你讲述国营福鼎白琳茶厂的变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cs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