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通鉴读史简友广场
资治通鉴|战国秦汉【83】负荆请罪,当秀才遇到兵时该怎么办?

资治通鉴|战国秦汉【83】负荆请罪,当秀才遇到兵时该怎么办?

作者: KTBreal | 来源:发表于2021-03-17 17:28 被阅读0次


负荆请罪(网图侵删)

导读

渑池之会后,蔺相如相当于又立了一件大功,赵王也一定欣喜,这种在国宴上给君王争面子的行为,也让赵王对蔺相如更加信任。蔺相如也加入到火线提拔的队列,那么,这种情况,会对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产生什么影响呢?

自译部分

渑池之会后,赵王顺利回国,任命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出身卑微,靠逞口舌之能就位居我之上。这算哪门子事?位居他下,我自己都觉得羞愧!”并信誓旦旦:“我每回见了蔺相如,都要狠狠地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使用各种手段,不想与他见面。轮到上朝时,常常托病,避免与廉颇争执。路上远远看见廉颇,就赶紧挪车避开。

蔺相如的随从经常因这些事情觉得耻辱。蔺相如解释道:“你们觉得廉将军比秦王厉害?”手下说:“不如。”蔺相如又说:“秦王这么厉害的人,我都敢大庭广众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差劲,但你们都听说过我在秦国的事迹,我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只是我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用兵,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如果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之所以避让廉将军,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听说了蔺相如一番言论后,亲自赤裸上身,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家门口请罪。两人遂成为刎颈之交。

读书笔记

1、负荆请罪,作为历史上的著名典故,赞扬一种主动认错,知错就改,不惜丢面的行为。

2、本文可以说是秀才遇上兵的一种完美解决方案。在行伍出生的廉颇眼里,蔺相如只靠嘴皮子便连级提拔,让他颇有些愤懑。毕竟,同朝为官,各管一摊,你蔺相如在国宴出风头,我廉颇也守着边防让秦军不敢动弹,可以说都为有功之人。赵王的这种处理,确实算让廉颇有些失望。

对于这种形势,蔺相如并没有采取激进的对抗方式,而是采取了柔和低头的冷处理方案。这对我们遇到激烈冲突矛盾处境时处理决策,也是一种启示。

我们看看蔺相如是怎么做的。第一步是避让,等对方怒气稍稍下去,第二步是低头,第三步是谈共同理想,第四步是通过特殊渠道将这共同理想宣贯于对方。一气呵成,老谋深算啊。

在蔺相如冷处理的时候,我一开始认为他会依靠赵王劝和。其实这种局势下,依靠领导调和两人矛盾不应该是上选。赵王提拔了蔺相如,必然会知道廉颇会有抵触情绪,如果我是领导,就会做好两手打算,一是亲自调停矛盾,二是看蔺相如怎么做。如果手下能办好是最优选择,如果办不好需要亲自出马,蔺相如以后的仕途会打折扣。更阴险的君主或许都不想亲自出马,而是让两人相斗制衡。

索性蔺相如办的是相当不错,也很有谋略。我们可以想象,低头避让不见面只是给大家看的,最后跟家仆随从说的那些深明大义是如何让廉颇知道的?

最后的共同理想那段话也是起点很高,先说“我秦王都不怕会怕廉颇?”,单论此句,作用不大,有可能还会激怒蔺相如,但是我们把后段话串起来看“都是为国家奋斗的人,别互相伤害,让别人看笑话了”这句话就很厉害了,把廉颇束缚在国家利益的层面上,如若廉颇还要继续闹,那,就不仅代表他对蔺相如不满,更代表对国家不满。

当然,这句话的初心我觉得不是像我拆解分析的这么卑劣,从后面故事来看,蔺相如是真真团结集体,真真为国着想。

3、看了一些资料。有些人说,在此时的赵国,蔺相如代表亲秦派,廉颇代表的是孤立秦派。文中两人的斗争,其实一定程度上反应的是国内两派的争斗。赵王对蔺相如的提拔,已经是反映出了此时在君王眼中赵国的大略方针,廉颇也只能低头。

4.再说一点吧,关于蔺相如的提拔之路。我们从廉颇嘴里听到蔺相如出身并不好,但一路提拔,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领导面前赢得了欣赏,扬了国威。现实中也一样,不管你再有才能,除了那种有裙带关系的人,只有尽量往领导身边凑,展现了本领,才能有更广阔的职业前景。不在核心业务区,领导看不到你,这样的人终究进步的慢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战国秦汉【83】负荆请罪,当秀才遇到兵时该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ue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