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195193/03947358ce317fe7.jpg)
小寒已过,又到了赏蜡梅的季节。如果你稍微留意,就能看到关于写蜡梅的文章中用蜡梅和腊梅的都有。那么到底是用“蜡”还是“腊”呢?对这个问题,我也困惑了很久,最近忽然有些兴致,想对此小小地探究一下。
对蜡梅最早的命名,岀自宋代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后的自注:“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工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之后,文坛泰斗苏轼作蜡梅一首赠赵景贶:“蜜峰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诗以蜡梅定名,被广为传诵。而腊梅一名出现的时间更早,唐代杜牧的诗中写过“越嶂远分丁子水,腊梅迟见二年花。”依据这首诗,也有人认为自唐朝开始已将这种植物叫做腊梅。
实际上,植物学上,还有一种比较珍稀的夏蜡梅,是在夏初的时候绽放。故以腊月这个时间点命名该花并不十分准确。若从外形上看,这种花花瓣表面有一层蜡质,比较硬,很有质感,色似蜜蜡,用蜡梅命名感觉更加贴切生动。
杜牧这首诗是在睦州任刺史时写的。“腊梅迟见二月花”的意思是,这里气候温暖湿润,腊梅花期长,从腊月一直开到了年后。诗中没有描述花的形象特征,并不能确定他写的是哪种植物,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很大可能他写的是腊月开的梅花。
唐诗盛极,却很难找到关于歌咏腊梅的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种植物在唐朝还没被广泛认知。
到了宋代,此花才开始受到青睐。自黄庭坚、苏轼等明确蜡梅的称谓后,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赋,使得蜡梅风头无二,备受推崇。
后世文献也都认可蜡梅一词,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植物梅专著《范村梅谱》中说:“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近似,色酷似蜜蜡,故名蜡梅。”明代李时珍的中草药巨著《本草纲目》也沿用了这一说法。
在我们平时写文中,有的人用蜡,有的人用腊,混用现象十分普遍。我查了查家里老版的《新华词典》,对蜡梅的注解是:也作腊梅。落叶灌木。冬季开花,花瓣外层黄色,内层暗紫色,香味浓。为中国著名的观赏植物。而对腊梅的注解仅仅是同“蜡梅”。又查辞海,注解也是“一作腊梅”,只不过内容更细化了些。据悉《中国植物志》等权威著作,从科学严谨的角度,已为蜡梅正名,把蜡梅作为了正式名和规范用法。由此看,一般性的文章用蜡或腊不能说谁对谁错,科学性的文章用蜡才是正解,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公认。
对于蜡梅,除了称呼上的认识问题,还容易犯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就是错把蜡梅当梅花。
去年春节后,我和两位朋友在塔子山赏梅,千亩梅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让人大饱眼福。在一片梅的妖娆中,有几株蜡梅开的金灿灿的,芳香袭人,说来惭愧,我们三个都是植物盲,竟没人认为这不是梅花。
我相信有如此误解的人不在少数。前两天我还看到一篇赏游蜡梅的文章,通篇引用和赞美基本都是写梅花的,比如引用了“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等这样的经典诗句。
蜡梅和梅花分不清,主要是都有一个梅字,都是先花后叶,都有香味,都有傲霜斗雪的坚韧品质。还有个主要原因就是蜡梅和腊梅的叫法问题,让人很容易误认为蜡梅就是腊月里的梅花。
从植物分类上看,两者之间八竿子打不着,没有一点儿亲缘关系。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是落叶灌木,而梅花是蔷薇科杏属,是小乔木。蜡梅花色是呈蜡质感的亮黄色,香气浓郁,而梅花则有白、红、粉、绿等多种颜色,香味比较清淡。
它们的枝条、叶片、花期、花形、食性等也有诸多不同。如果你个人有兴趣,可以做些专门的研究。作为普通的赏花者,能做出基本分辨,不把它们混为一谈即可。
通过梳理,窃以为,既然有腊月开的的梅花,也有夏天开的蜡梅,蜡梅当以规范用法为好。作为大众都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工具书,都应该统一规范起来,不能笼统地把二者等同。一是要注明蜡梅为正式名,腊梅只是别名。二是要释解蜡梅和梅花是两种不同的植物,以避免让人混淆不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