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码字成文论语大讲堂文学空间
《论语别裁》240(微子)|周公遗训

《论语别裁》240(微子)|周公遗训

作者: 始终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12-01 15:15 被阅读0次

            春秋战国时期,时代很混乱,尤其在鲁国,由于传统文化的衰退,结果知识分子统统逃走了,都跑去做逸民了。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孔子说当时鲁国这班人都散了。鲁国是周公之后,周公是建立周代文化的开创人,所以中国上古一直到周代的传统文化,保存都比较完好,但是到了鲁国这个时代就衰败了,人才也都散了。当时的文化重点在礼乐,下面孔子提到的这几个人都是当时高深的哲学思想家兼礼乐方面的专家。

            大师挚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那个名叫方叔的鼓手到黄河上游一带去了,而摇拨浪鼓的武过了汉水到长江一带去了,少师阳和打大磬的襄到海外去了。

            单独看这一段记载,好像没有什么相干,没有什么道理,但说明一个国家,在变乱的时候,真正忧时匡世的人才都离散了。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我们把这两段话连起来看,就可以发现《论语》的道理。上面讲了当时文化集中地的鲁国,到了孔子时代已经开始衰微,人才凋零。这里又推溯记载鲁国开国之初周武王的兄弟,建立周代文化的周公,告诉他的儿子鲁公的几句话。

            第一点,一个领导人,不管是做人还是为政,一定要没有私心,好处先不要想给自己的亲信,要大公无私。

            第二点,不要使自己提拔起来的干部怨乎不以,就是不使重要干部心里有不以为然的怨怼,感到不过用他来做样子、作傀儡,并不是真正要他做事。大臣如不以领导人的做法为然,又不好明说,就会变成尸位素餐。

            第三点,对于那些曾经跟自己共同创业有功的人,这些故旧,到了年老该退休的时候,虽然作用大不如从前了,没有什么用了,如果他们没有太重大的错误,不要随便舍弃不用。为政之道也好,做人之道也好,这是念旧、爱人。对朋友当然如此,对于老朋友,如果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活着都已经没有几次好见面了,更不能抛弃这份友情。

            第四点,是最重要的,一个做领导的人,不可要求手下的干部都是全才。对于一个能干的干部,任何事都交给他办,结果常常使这个能干的干部受不了,因为他到底是人,不是铁打的。再说,人都有长处,有缺点,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不能求全责备。

            这四点是周公吩咐他的儿子鲁公做国君的四个重要原则。因此,把这段放在这个地方,编得就很巧妙。上下连起来就可以看出一个道理:很多隐逸的人是被环境逼走的,还是领导人的问题。孔子接下来就以周朝之人才济济作一小结。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周朝的兴起,除了主要有姜太公、周公以外,还有其他重要的人物,就是这八个人,幕僚中的要角。周朝初期能奠定后世八百年天下的基础,全是靠人才济济,同心协力所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别裁》240(微子)|周公遗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ny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