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三才者,天地人”。相信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详,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就记录了这句话。
而我们所知道的另一个词——“天人合一”,就是从上面这句话的六个字中来的。
如果我们只说,天,地,人,可以理解为,知道天的存在,地的存在,以及人的存在。这是一种客观的解读事物的方式。
但是,在天、地、人之前,加了一个“三才”,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为“三才”所限定的,正是天、地、人所具有的内涵。
天的内涵是什么?地的内涵是什么?人的内涵又是什么?
古人用六个字来做了非常精准而睿智的描述:
古人说:
天存在的道理,是“阴”与“阳”。
地存在的道理,是“柔”与“刚”。
人存在的道理,是“仁”与“义”。
原文出自于中国最古老的智慧宝典《易经》,是这样说的: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这里的“兼三才”,就是指天、地、人。而“两之”,是指《易经》画卦的过程。
天象的运行,正是阴阳的不停变幻,带来四季的流转。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无论是阴晴雨雪,还是丽日艳阳,天道运行无声、有序而又圆融。
再看一下我们居住的大地,山川河流,沃野千里。她滋养万物,为人类提供了最美好的栖息场所,提供了最美好的生存环境,她的承载让我们收获了丰饶,收获了幸福和安康。而柔与刚,不正是大地母亲最美好的写照吗!
那么,居住在这天地之间的人,所具有的秉性其实就是天地所赋予的内涵。古人把它概括为“仁”与“义”。
天地天地无言,把滋养万物的阳光和雨露播洒人间,用承载与包容给予我们生命的甘霖。对普天之下的众生,这就是最洪大的“仁”与“义”。
承蒙天地养育之恩的众生,他们做为人最根本的标志,就是拥有与天地一样秉赋的“仁”与“义”。
那么,表现在人间的“仁”与“义”的真实含义还有哪些呢?
我们来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读:
仁,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代表复数。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
三代表天、地、人三才。
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
再让我们来看一下百度百科对“义”字的解读:
义:古代的正体字写作“義”。上面是“羊”,下面是“我”的字架结构。
“我”,代表着至尊。“羊”,代表着大的祭祀。
字的本义是指,我获得了无敌天下的至尊的地位,多亏有神明暗中相助,没有神灵的干涉,我不能胜利也。用祭祀这种方式来礼敬天地神明。
而广义是指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包括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等。
如果我们把“仁”、“义”合起来解读,情况就变得非常明了了。
那就是人应该具有与天、地同样洪大和美好的品质。就是给予与包容,就是慈悲与善良,就是悲悯与博爱。
这正是对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最美好诠释和解读!
三才当古人用这样的内涵来教育和启发人的心灵的时候,人眼中的天已经不再是一抹湛蓝的晴空,而是拥有慈悲与力量的神明!
地也已经不再是一抔黄土,而是给予我们生命源泉与动力的慈爱的母亲!做为天地所哺育的生命,世间的人,就应该是秉承天地美好属性,做一个至“仁”至“义”的人。
当人们心灵里盛载了对天、地、人的本质认识的时候,他们所怀有的将是一种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和回报之心。这才是天、地、人圆融和谐的共处之道。
事实上,当一个生命知道天、地所具有的美好秉赋和内涵时候,知道生存在天地之间的人所应该具有的“仁义”的内涵的时候,这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建立过程。
一个人的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生命阶段中,理解世界的理念和方法。人的世界观是人生下来头脑里所不具有的。是后天注入到人的生命中来的。人的世界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
比如我们看到了孔子和孟子,他们秉持的人性本善的世界观,那么,他们一生的行为都是在为建立和恢复善的秩序和宣扬治国以德政的理念而努力。他们的德行也为后世人们所景仰。
我们也看到固守人性本恶世界观的韩非子和李斯,毕其一生都在教唆那些梦想称霸天下的君王,扼杀民意,动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最终的结果是,秦王朝的统治二世而终结,李斯被腰斩,韩非子被诛杀。
当一个生命被注入“三才者,天地人”这样的世界观的时候,那么,他未来的成长历程中,可能会视野开阔,以天地为经纬而俯察世事人情。可能会心胸博大,以宽容和仁厚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中的起伏坎坷。他不会把个人的意志看得超过了一切,而是深深地知道,超过自己意志之上的,是举头三尺之上的青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