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贸易要开打了,很多人义愤填膺。本人教了近十年的《国际贸易》这门课,也凑热闹,以国际贸易的视角,冷静、实事求是地、从微观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不能像媒体一样,开腔就喊“美国必输”、“厉害了我的国”、“中国态度坚决,初战告捷”……人最终还是要实事求是地去解决问题,面对现实的。
一、贸易结构角度
中国最近发展迅速,高科技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出口方面,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还是占了很大比重。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都不高,有些甚至亏本出口,目的就是从国家那换取退税来盈利。如果美国对中国贸易制裁,提高交易成本,对本身微利中生存的中国企业来说压力非常的大。中国从美国进口方面,农产品和高科技比重大(行业是机电类)。以大豆为例,我们国家都主要靠美国进口,提高关税,而大豆生产周期长,无法及时补充原来的缺口,所以大幅度涨价就无法避免。农产品一般是刚性需求(就是价格波动对需求影响不大),米饭价格再高也得吃,所以还是要进口。高科技也类似,无法从其他国家替代,例如芯片,贸易战成本上升,但消费者大部分是国内用户,还是中国自己买单。
美国角度,农业从业人员很少,容易解决。同时中国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通过越南和印度产品来填补。高科技产品利润很高,中国制裁影响不大,最后还是把成本转嫁给中国。
所以贸易结构上,贸易战对美国的压力明显小很多,解决方式多样。中国的贸易结构来说,产品依赖性强,很被动。
二、贸易额和贸易量
中美贸易,中方进口少,出口多,美方刚好相反,具体数据可以自己百度。顺差和逆差,打起架来,不用说,逆差话语权大,因为买的多呀,客户是上帝。
贸易量上,中国产品普遍价格低廉,美国产品价格高,转化为贸易量上,实际要比贸易额的体现的贸易差额会更大。一旦贸易战,对价格低廉的国家,贸易量上的冲击会比贸易额表面的冲击更多。(贸易额通常会剔除价格因素,直接体现贸易量)
贸易额和贸易量上,美国的话语权均占优势,中国这方劣势明显。
三、产品利润率
产品的利润率体现产品的竞争力,利润率越低的产品,竞争力越低,抗风险越差,反之亦然。贸易战提高交易门槛,交易成本提升。贸易战都是对进口方限制,进口方一是可以转嫁成本解决,例如提高进口商品的销售价格,把提高的交易成本转给消费者;二是找一些替代品,换成成本较低的供应商,倒逼出口方降价。
中美贸易中,对中国这方来说,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利润率通常比较高,例如苹果手机,一台手机几千到一万,需要中国人一个月工资,利润率是很高的。中国把进口关税提高,苹果手机如果不愿意失去市场,可以让出部分利润来抵消交易成本的上升。对美国来说,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出口方利润比较低。例如小米手机出口量多,但是都是微利(举例子用,实际小米手机没有出美国)。交易成本如上升,出口方没有利润来缓冲,进口方只能提高售价,消费者对可替代产品的涨价是很难接受的,销量会大跌,进口方情愿寻找其他供应商来替代原来的市场,不愿意涨价,这样出口方的就面临订单丢失风险。所以贸易战对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利润率的中方来说,压力比美方要大很多。
美国高科技出口利润率都是比较高的,对贸易战的冲击抵抗力比较强,有利润缓冲空间。同时中国对美国高科技的依赖很强,很多产品只有美国有,还找不到可替代的产品和国家,提高关税,最终只能让中国消费者买单。
四、其他可能因素
美国主动发起贸易战,通常是有备而来,绝对不是特朗普的一时激动,任何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都是一群人深思熟虑的结果。美国打贸易战,应该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单纯的贸易战,我想还有组合拳,例如cao xian问题、tai wan问题、nan hai问题等等。例如caoxian问题,美只要搞点事,就可以把cao搞乱,中就应接不暇(我一直不认为cao可以作为抵抗美的缓冲国,我认为美故意惹cao,然后cao搞核,把半岛搞成火药桶,美是最开心、最有利的)。而中国除了经济牌,还真没多少筹码了。
同时还要警惕对美贸易战的其他潜在风险,或许参与贸易战的还不只是美国,对中国产品有不满的欧盟、日本等国,可能在美的鼓动下,一起围攻。如果真是这样,中国面临的冲击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或许面临经济的转折点。
外贸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的马车之一,出口创汇也是中国发行货币的指标,而现在面临的挑战不利地位比较明显。虽然说贸易战没有赢家,但是硬碰硬结果中国输的更多。中国如何接招,如何渡过这个危机,就看领导人的智慧了。
近代史看,在重要战略关节点,中国做出的决策往往下策,希望这次处理好一些。
【图片为2018年4月7日凤凰网截图,与本文无关】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9584/1bdfe529e67b0e9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