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平静的讲,婚姻,我没有的丝毫不恐惧。但对于结婚,心情是复杂的。之所以现在于婚姻看似还很遥远——这段路目前只能用“遥远”形容,一则没有遇见,二来从心里没做好准备。
关于婚姻——我有话说记得前文《赏别人的爱情——槛外人有感》一文中我提到一个观点:“婚姻还是稀里糊涂的容易走进,看清了未必好。”在婚姻里摸索和学习生活,在生活中感悟良缘姻结。
这些年身在局外,也见过很多种不同的婚姻模式,幸福的,不幸的,喜忧参半的,将就着过的,能够真正双方满足的 为数不多。有的是一开始选择题没做好,有的是根本没有选,何谈择别呢。前两者或许对婚姻的态度仅仅是停留“结婚”这两个字上吧。这倒也无可厚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条件和权力。
而还有一种是彼此看好也被世人看好的婚姻,棋逢对手,旗鼓相当,生活有资有调,照理说应该好于前者,但实际还不如那些低质量的平静,为什么呢?忘了初心!初心随着时间、环境的不同,是会出现量和质的变化,但重要的那个点是不会变的。不过要想守住初心,烟柳画桥深巷中可不容易。有则故事说的很好:
朋友养的鱼死了,悲伤不已。
他不想给鱼土葬,说想给它火葬,然后再把鱼
的骨灰撤回大海,好让它再回到母亲的怀抱。
谁知道那玩意儿越烤越香,后来就买了两瓶啤酒......
很多事情,人们走着走着,就忘了初心——生活就是这样,变化太快,我们连自己的心情都无法控制。
我身边有不少闪电式的婚姻,不需谈情说爱,不需相处了解,见一面后就能订婚,甚至面都没见,只是电话里简单聊了聊就把事定了。一个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同事聊天说起他的婚姻,简单到令人诧异。家里说给介绍个女的,你们俩先聊聊看。女方家里也是这么给她说的,恰巧两人都属于不善言谈的类型,总共也没打几次电话,然后反馈给家里的话都是“还行”。这事就定下来了。工作之余休个假回去就把婚结了——
像这样类似的我身边还真不少,我有时在想:是我想复杂了还是他们太简单?难道结婚只是需要一个异性就可以了?有点莫名其妙…… 后来反观他们的生活,平平静静简单的就像中年夫妻的模式——毫无波澜。没有跳动的节拍,就像一条直行的路上行走,一直走一直走,连拐弯和上下坡都没有。也许这种路是适合他们的,反正我看不懂,真看不懂。
我对婚姻没有抵触,如开头说所说:没准备好。不是对婚姻没准备好。对我而言,我更注重的是婚姻的生活质量,这点,绝不是取决于一场“婚礼”。我内心深处抵触的正是婚礼的仪式。
相比较内容与形式的本身,价值更存在于人的思维,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判断。这种主观的判断主导着你做事风格与喜好。
有的人觉得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去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有的人认为即使没有鲜花与钻戒、没有许多人的见证也没关系。只是两个人的一场旅行,也依然可以是一场完美的婚礼。
仔细想想,婚礼的豪华与否和婚后的生活并无太大关系。有多少奢华的婚礼过后,各有各的世界。又有多少盛大的仪式背后,剩下无尽的委屈与辛酸?
我并不是反对婚礼仪式,婚礼的本质,是为了创造一个特别的日子,在当下带来感动,给未来留下纪念。我反感的是千篇一律的仪式,既无新鲜感,也缺少感动,伴随而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世俗的讲究、仪式,却没有一个是自己真正觉得对两个人有意义的。然而一旦走进婚礼,你却不得不按照套路一步一个的过,流于形式。弄的人真心疲惫。关键是,为了那重要的一两天,从数个月前就开始筹划、布置,一个接一个的憧憬美梦,只是希望到了那一天,能更加梦幻一些。锦上添花也罢,狗尾续貂也好,终究不过是席散人空,摆脱不了的是柴米油盐、瓶瓶罐罐。
当婚礼流于形式,新人受到真心的祝福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社交,比拼和炫耀成了唯一。谁摆了多少桌,谁家上的高档烟,谁家的酒不错,谁的车队多么庞大……
有几个人把注意力放在两个人身上?或许那两个人精力也只在仪式的琐碎里游离吧。更别提外人了。
我也不反对仪式感。仪式感能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带着仪式感去面对他(她)和生活小微,可以增加乐趣。不在于去花多少钱,而是需要我们用心注入点创造力。比如疫情期间,任你再多钱,面对封锁,你能点外卖? 还不得去直面生活。生活的本质不是买买买,它的幸福指数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在客厅、厨房、小居室完成的,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没太大关系。三毛与荷西的婚礼没有一项符合常规标准,但依旧充满仪式感。甚至来参加婚礼的法官都西装革履,荷西反而像个看热闹的。不影响啊,在他们看来是最适合自己的。重点是无论外人还是他们俩,都认为特别浪漫。
现实点看,“婚礼”不能省略,个人想法可以忽略,还得以双方角度去衡量。毕竟,每个女生都有一个美好的公主梦,为她,也该一起去完成。
一套多维元素的婚纱照,亲朋好友的祝福,足够!
我想表达的是,为了那一天,尽可能的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开,而不是流于俗套。
网友评论